他看到了一旁那硕大的铜缸。命壮士将朱高煦扣在一百五十多公斤的铜缸下,但他曾经令敌人胆寒的神力再次发威,几名壮士方能抬起的铜缸竟被他一个人“顶负而动”。
年轻皇帝的脸,真是摔到地上了,向来宽容的朱瞻基终开杀戒。“积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时,火炽铜熔,庶人(朱高煦)亦不知其处矣”。
铜缸贮水,本为灭火。不想却在一场烈火中消熔,所幸,与之同化的,是一尊桀骜不屈的灵魂。
20多年前,在一场叔侄战争中,侄子死于烈火;20多年后,历史重演,死于烈火的却是叔叔。
朱瞻基在位十年,以其文治武功将大明帝国带入太平盛世。他于37岁中年早逝,没有来得及重修紫禁城三大殿。他只有两个儿子,后来竟然都做了皇帝。
四
公元1457年,明景泰八年,正月十七,一个格外寒冷的日子。刚刚从元宵、花灯的暖意包融中挣扎出来的大臣们,立在午门下的瑟瑟寒风里,等待早朝。
寒风一刀一刀切割着兵部尚书于谦的心情。身患重病的景泰皇帝已经许久没有临朝了,而皇帝惟一的儿子已经去世,景泰帝一旦驾崩,帝国面临无君的困境。大臣们忧心如焚,只能通过太监向皇帝问安,并上疏恳请皇帝早日定立太子人选。病中的皇帝答复:“正月十七,朕当早朝。”
仿佛一声炸雷,午门忽然钟鼓齐鸣。于谦和群臣有些莫名:只有在大朝会的时候,午门的钟鼓才会敲响,而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朝日啊?
依照往日路线,群臣走过金水河上的玉带拱桥。日光熹微,朦胧间大臣们看到奉天门(太和门)御座上,已经坐了一人。
御门听政的礼仪,从来都是大臣早到,恭候皇帝大驾的,哪有皇帝先到等候臣子的呢?
此刻,一个更加骇人的声音陡然响起:“太上皇复位了!快去恭贺!”
于谦等大臣定睛望去:端坐龙椅的,果然不是景泰皇帝,而是他的哥哥,太上皇朱祁镇。
朱祁镇在失去皇位8年后,重登宝座,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当了两次皇帝,于是有了两个年号“正统”“天顺”,记起来太 唆,人们更容易记住他的庙号——明英宗。
明英宗是宣德皇帝婚后10年才生出的第一个儿子,两个月大就册立为太子,7周岁就做了皇帝。
英宗登极时,距明朝开国已有70年,经过仁宗、宣宗两代耕耘,为小皇帝打下了厚实的家底,使他有机遇干了祖父、父亲都没干成的一件大事——重修紫禁城三大殿,并正式下诏定都北京。
这是公元1441年,朱祁镇登基第6年。
紫禁城三大殿竣工后的庆典盛宴上,少年天子环顾四座,低声说:“王先生为什么没来?”
“王先生”名叫王振,是宫中司礼太监。据《罪惟录》载: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王振在世俗社会做书生很失败,没想到净身入宫,反倒成了呼风唤雨的人物。
皆因朱祁镇自小在王振身边长大。太子恐怕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而王振给了他成长中最渴望的温情。
朱元璋开国,即严令宦官不许习字,不许干政,违者斩。尽管后来这项制度日渐松动,但有一条是千古铁律:宦官不能进入前朝,与文武百官同殿称臣,更别说推杯换盏了。
朱祁镇一道口谕,千年铁律成了废纸。王先生得以入席,文武百官纷纷起立敬酒,惟恐落后。
王振一时权倾朝野。
公元1449年,蒙古也先犯边,王振怂恿少年天子御驾亲征,以建功立业。一路上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一通,断送了50万帝国精锐部队,自己丧命不说,还搭上了朱祁镇,做了蒙古人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五
朱祁镇惟一的弟弟, 王朱祁钰于敌军压境之时,坐到了奉天门龙椅上。
朱祁钰没想到,自己第一天御门,朝班就出现了千古未有的场面。
起初还秩序井然。大臣们依次奏事,奏章所指皆为王振。王振已死但是“其倾危宗社,请下令灭王振家族,来谢天下人心。如果不下令,我等群臣宁死不退。”
当然准奏。但朱祁钰竟下令宦官马顺去抄没王振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