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因病住进了医院。
父亲住的是脑病病房,一共有三张病床:父亲住17床;18床姓杨,是省委机关的一位离休处长,是中风先兆,生活尚能自理;19床姓刘,是一位中风偏瘫的农村老人。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他老伴和儿子在身边伺候着。病房里空气很不好,老人的儿子不时地用花露水和空气清新剂在屋子里喷洒着。我本来就为父亲的病担忧,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这样的病人,心情更加沉重、灰暗。
这天上午医生查房后,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大夫,手里拿着一个托盘,里面装满了银针。她走到19床前对老人说:“刘师傅,咱今天扎几针好不好?你要是同意就点点头。”老人大声从嗓子里“哼”了一声,并把头扭向一边表示抗议。他老伴对女医生说:“他胆儿小,怕扎针。”女医生对她说,针灸对老人的病情很有帮助,希望家属配合做好病人的工作,他同意了才能给他扎,不能勉强,否则效果不好。她又对老人说:“刘师傅,我先在你腿上扎一针,你感觉一下,如果感觉不错,就再扎头皮针,如果感觉不好,咱就不扎,你看好不好?”老人没再反对。女医生边从托盘里选针边说:“刘师傅,我给你挑个细点儿的针,包你不疼。”说着手起针到,一下就扎在了老人的腿上,老人没有一点反应。她又对老人说:“你看,不疼吧?我再给你扎个头皮针吧,头上穴位有运动区、感觉区,我再挑一个细一点儿的针,好不好?”老人点了点头。女医生手既快又轻地把针斜扎进头皮,老人还是没反应。她又拿出了第三根针对老人说:“这一针是面体针,是管说话的,咱再扎一针好不好?”见老人同意了,她边取针边说:“这一针不停留,只扎一下就拔出来。”这一针扎在了老人的下巴上,这次老人有了反应,他哼了一声,但同时女医生也把针拔了出来,说:“好了,这儿就扎一下。今天就扎这三针,刘师傅表现真好,咱们以后再配合。”她又对老人的老伴说:“今天是第一次扎针,不能扎得太多了,先让他感受一下,消除他的恐惧感,要顺着他的意,不能打他的别……”
我还真没见过这么有耐心、技术又好、又会做病人思想工作的医生,她的言行不但让病人及家属心中充满感激,也让我这局外人心中倍感温暖,冲淡了我灰暗的心情。这样的大夫不但治病,还医心。
女大夫走了之后,实习护士小宋走进了病房,她来到18床前准备给他输液。按照操作程序做完注射准备之后,小宋在18床的右手背上扎了一针,针管里不见血回流,她就稍稍把针往后退了退,又扎了一下,可还是不见血回流。小宋只好把针拔了出来,又换了一个位置扎了一针,但依然不见血。她轻声对18床说:“真是不好意思。”18床笑着说:“没关系,我年纪大了,血管儿不好找,再换只手扎吧。”他的话是宽慰,也是鼓励,小宋既感动又增添了一丝勇气。她舒口气,又在18床的左手背上扎了一针,可是针管里仍不见回血,小宋紧张极了,她愧疚地对18床说:“对不起,我去请护士长来为你扎吧。”18床急忙喊住了小宋,说:“我不怕痛,你大胆扎吧,熟能生巧嘛,你不多练,啥时能学好技术?你别怕我疼,小小针头扎一下就像蚂蚁咬一样,没关系,你只管扎!”18床亲切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小宋,她再次鼓起勇气,又拿起了针头。她轻轻摸准了血管,小心翼翼地把针头扎了进去,这下终于是“一针见血”了!18床乐呵呵地对小宋说:“你看,这不成功了嘛!”小宋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她哽咽着说,没想到自己能在实习的时候遇到这么通情达理的病人。
相信小宋从这件事情上学会的不仅仅是扎针,同时她也学会了应该如何对待病人,应该如何对待别人,人和人应该如何相处。这件事会让她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