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感动鲁迅的一块钱的故事
故宫过客
枝上红叶
给生命留些空隙
大清神断
等我老了
《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
汉吕伯奢墓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感动鲁迅的一块钱的故事
陈明远
中原网  日期: 2007-01-31  来源: 郑州日报  
  我在中学时从某本回忆录中读到鲁迅本人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他曾遇见热心读者买他著的书,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来放在他的手里,那一块钱还是热乎乎的,带着青年人身上的体温。

  鲁迅受了极大的感动,经常扪心自问,生怕自己对不起这样的读者。这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

  第一个“一块钱的故事”

  后来我通读《鲁迅全集》时,看到《写在〈坟〉后面》是这样回忆的——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的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

  鲁迅写这篇后记是在1926年11月,那么“三四年前”倒推上去就是1923年在北京发生的事情罢,学生来买的书很可能就是《呐喊》。这是他自费印刷的。

  我查阅《鲁迅日记》1923年5 月20日星期日下午,“(孙)伏园来,……付以小说集《呐喊》稿一卷,并印资2百。”看来当时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自己掏钱以2百银圆印刷费“自费出版”的;又据史料查证,当时担任印行的是北大同人组织的文化团体“新潮社”,而孙伏园是这新潮社的编辑。

  《鲁迅日记》到1923年才开始有领取图书版税和文章稿费的正式记录,这一年他的著述收入仅仅123圆银洋;至于传世之作《呐喊》第一版的盈余260圆,是1924年1月8日才结清的。

  我还有个猜测,学生买鲁迅的书也可能是《中国小说史略》,理由如下。1923年10月8日《鲁迅日记》载:“以《中国小说史略》稿上卷寄孙伏园,托其付印。”这部著作也是在新潮社自费出版的。同年12月11日载:“孙伏园寄来《小说史略》印本200册,即以45册寄女子师范校,托诗荃代付寄售处,又自持往世界语校百又五册。”交稿后两个月就印成了,可见当时出书效率之高。而鲁迅正在北京这两所学校国文系兼课讲授,那么《中国小说史略》作为讲义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就是说要由鲁迅自己销售200册。鲁迅自印的讲义要收费,那么北京大学每学期要收1圆讲义费又有什么不对呢

  1924年2月4日《鲁迅日记》载有:“夜世界语校送来《小说史》97本之值23圆2角8分(作者注:合每本2角4分)。旧历除夕也,饮酒特多。”

  他对于“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我的心……”的深沉感慨,是否又发生在这除夕独守寂寞之夜呢 也说不定。

  另一个“一块钱的故事”

  晚年鲁迅迁居上海以后,拥有更多的读者,特别在穷困的学生、市民、工人中间。鲁迅经常到离家不远的内山书店去办事、会友。大约在1932-1933年间,一次他发现书架旁有位工友捧读《毁灭》等书爱不释手,但是几次掂量着口袋里的钱,显然是不够书价。

  鲁迅忍不住走上去问:“你要买这本书”

  “是的”。

  鲁迅又从书架上取了另一本书递给他说:“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鲁迅看了看书后的定价,又问:“一块钱你有没有这本只要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

  “有!”

  这位工友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售票员名叫阿累,他立即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圆,放到鲁迅的手里。

  他认出了卖书给他的是鲁迅,鼻子里突然一阵酸。

  后来“当阿累受到深重压迫时,总是想到鲁迅,想到这件事。”

  这两个故事有不同的说法。情节有详有略,大同小异。总该不是杜撰或伪造的罢。使我怦然心惊的是“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圆”。

  1923年在北京某校读书的学生,跟10年以后在上海内山书店买书的工友,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回事。但“那一块钱还带着体温”,却是共通的,因为世界上热心读者的心都是共通的。

  有些伟人蔑视钱甚至不愿意伸出手接触钱,咒骂:

  “钱很肮脏!”

  也许有些道理罢,世上很多不明不白的钱确实不干不净。

  但鲁迅的故事告诉我们,热心读者买书的钱是干净的,因为那是劳动挣来的血汗钱。

  但愿这些“带着体温”的钱换来的书,也都是干干净净的。

  但愿所有写书的人都能像鲁迅那样扪着良心、反躬自问——

  为了每一块钱,也一定要对得起读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