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3  4  
PDF 版
把我的骨灰撒到我工作过的杨庄水库
700名特困残疾人喜获救助
昼夜不歇为企业保驾护航
弱女子临危不惧
搞好文化活动 政府奖励5千
靠谁来激励人大代表积极履职
赔钱减刑,会给公众造成错觉
行长喝酒成痴呆引发的思考
漫画:过把“择名”瘾
百余干部签名过清廉佳节
“温情讨薪”其实只是“黑色幽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一位老水利的临终嘱托——
把我的骨灰撒到我工作过的杨庄水库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王建军 刘建伟
中原网  日期: 2007-02-02  来源: 郑州日报  
  昨日下午3时,新郑市杨庄水库。微风徐徐,暖阳高照,古老而又年轻的郑韩大地迎来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跳动不息的灵魂——原新郑市水利局局长朱登科骨灰撒放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来自新郑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的200名干部职工以及朱登科的亲属前来送别他们的老领导、老战友和慈爱的父亲。小船载着他的骨灰,缓缓划向水库中央。朱登科的大儿子朱永涛眼含泪水,把慈父的骨灰轻撒在水面。

  1月26日,怀着对奉献了一生水利事业的无限眷恋,83岁的朱登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病逝前,他郑重嘱托家人:把我的骨灰撒放到我工作过的杨庄水库,我要日日夜夜守望着新郑的山山水水!

  奉献新郑33年

  建国初期,新郑几乎没有像样的水库。年久失修的河道旱时断流,涝时毁坏房屋,淹没耕地。

  为治理新郑境内的梅河,时任新郑水利局局长的朱登科与工作人员一道,骑着自行车,两天行走100多公里。经过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努力,新郑建成了杨庄、五虎赵、老观寨等水库,使许多地方旱能浇、涝能排,免除了多年的旱涝灾害。朱登科上世纪70年代的老部下任景洲说,当时的百姓私下里都称他“活龙王”。

  在计划经济时代,水利局局长可算是一个像样的“官儿”。朱登科作为县水利局长,掌握着水利物资调拨的大权,但即便是当时的县长需要调拨钱、物,他也要逐项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肯签字。

  记者在朱登科的生平简介上看到,他从1949年在新郑参加工作,直至1982年调回长葛原籍,前后在新郑工作了33年。1952年入党,1955年,新郑县政府成立水利科,他是第一副科长,1956年成立水利局,他是首任局长。在新郑工作33年,除了在新郑法院等单位短暂工作过,朱登科和水利打交道长达23年。这23年间,朱登科参与和决策兴建了新郑市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抗旱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赖于骄人的业绩,朱登科曾获原水电部授予的“水土保持30年”荣誉奖章,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为了大家忘小家

  回忆慈父,泪眼婆娑。朱登科的大儿子朱永涛今年已经57岁,但说起1964年那场大水,朱永涛刻骨铭心。那年,新郑、长葛同时发大水,朱登科长葛的老家房倒屋塌,差点儿将妻子和二儿子砸在里面。灾难突降,家里没有“顶梁柱”,家人一下子慌了神。年仅14岁的朱永涛连夜穿过几条猛涨的河流,带着一身的伤和泥水来到新郑找父亲求援。因为新郑也在受灾,朱登科告诉孩子:“这里事多、事大,爸爸顾不得回去,你回去告诉妈妈,先让亲戚邻居帮咱家救救急吧。”朱登科含着眼泪,只是用几分钟时间给儿子包扎了伤口,就打发孩子只身回去。

  朱登科一生生活俭朴,在新郑工作期间,父母妻儿都在长葛老家,衣服破了,就自己动手缝补。说起朱登科的“抠门”和寒酸,他的老部下任景洲回忆到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件小事儿。当时朱登科到河南饭店开会,因为上衣的肩膀、肘部和裤子的膝盖、臀部都打着“胡乱”的补丁,被门卫挡在了门外。幸亏当时的开封地区水利局领导出面“作证”,门卫才让他进入会场。

  斯人已去,风范犹在。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朱登科,这位看似平淡的“芝麻官”就是那个时代的标杆,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这种高尚无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人,助推先人未竟的事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