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书栋 刘招)“年”到底该是什么味道?本报《您心中的春节是什么》引来众多市民纷纷表述自己的想法。昨日,惠济区市民李永恩打来热线电话:年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所以过年的时候应该多些民间文艺和民俗的东西。
李永恩说,小时候,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就是过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衣食住行与春节几乎没什么区别,大家更多地热衷于旅游,但是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年”越来越不象“年”了,很多年文化都在逐渐地丢失。李永恩还说,惠济区有几个村有很多舞龙爱好者,村民们自己兑钱买来龙和服装道具等,每逢春节的时候,都到各村表演,非常受大家欢迎。还有,剪纸、雕刻、刺绣等,这些民俗的东西,可以趁春节大家都闲的时候,办个民俗展览之类的,既可以传播一下民俗文化,也可以让大家赏心悦目,了解一下身边的文艺创作。
“年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节日,还得我们老百姓自己参与进来才热闹,舞狮子、扭秧歌、舞龙、腰鼓、盘鼓、踩高跷,可能这些没有芭蕾舞高雅,但是,这些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民间文艺,大家喜欢看,也能参与进来,通俗、喜闻乐见,但是这几年,这些东西好象越来越少了。”不少读者同样针对春节民俗的流失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我国各地都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河南的春节民俗更是姿态万千,然而都市中的我们是否还能一一记清?明天我们将继续开通党报热线67655555,欢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