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风路文北社区地质勘查家属院,有一位名叫郝玉平的中年男子,专注于收集他人的日记。在他的日记收藏中,有古今中外公开刊发的名人日记,也有普通老百姓的原始日记手本,有95岁高龄的老人记录自己人生历程的日记,也有4岁半孩童的童话日记。昨日,记者走进了郝玉平的“日记人家”。
从写日记开始
37岁的郝玉平,老家在山东菏泽。1993年7月,河南地质工程勘探院招工,他有幸成为一名地质勘查人员,从此一干就是10多年。因工作需要,他时常要到外地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但每次他都不会忘带笔和日记本,因为这是他工作之余的惟一爱好。郝玉平介绍说,写日记不仅能通过纸墨交流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悟,还能像梳子一样梳理自己零乱的思绪,起到“每日三省”的作用。
1990年年初的一天,郝玉平在山西一家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一篇日记,引起了当时在该刊物从事特约指导的寇广生先生的关注。寇老作为华夏日记研究会会长,对日记收藏的社会意义具有独到的见解。此后,在与寇老的交流中,郝玉平受益匪浅。他想,如果教师能天天坚持写教育日记、学生能日日记下学习和成长的日记、建筑工人每天能记下施工细节……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并能完好保存日记,若干年后,日记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自此,他萌发了收藏他人日记的念头。
17年收藏了万篇日记
此后,每到一地出差,郝玉平总很留意当地刊物发表的名人日记,购买后将其剪辑下来收藏。自1990年至今,他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了长达17年的日记收藏,已经收藏了近千本日记体书籍和上万篇公开发表在各类报章杂志上的日记。
在郝玉平家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记者看到墙面上挂满了他从报纸、期刊上面剪下来的日记,在桌案上,还整齐码放着数以百计的日记体书籍,俨然一个小型“日记收藏馆”。
“这就是我的‘日记人家’收藏馆,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给写日记和收藏日记的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时常通信并相互交流。”郝玉平介绍说,一部分名人日记是他自己掏钱在书市上购买的,而大部分名人日记和普通人的日记,是作者本人赠送的。
梦想建立日记收藏馆
郝玉平说,看不同人的日记,就像与这些经历了形形色色人生经历的人对话,能使自己的阅历增长不少。他要把日记收藏这个爱好当作一份事业来做。他说:“我一直都在努力,希望将来能建立一个‘日记收藏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日记所体现出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