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对每一位成年人来说,从孩提时代起,春节便成为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传统假日。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种长假及“洋节日”的增多,春节被淹没在大大小小的休闲假日之中,人们似乎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情感变淡了。
其实不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即使每年的节假日再多,也代替不了传统的中国年。“大年三十”能够合家团圆,自然也成了不少常年在外奔波工作的人们年复一年的亲情奢望。然而,时下我国的法定长假却并未把“大年三十”列入春节假期之内。
“大年三十”正成为“黑假日”
在沈阳某机关工作的赵女士,老家在湖南某市。临近春节还有十来天,她便计算着哪一天回老家过年了。她说,春节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农村进入腊月后,人们便张罗着过年了。参加工作几年中,她一般都是在春节前五六天,从几千里外的工作城市赶回老家。她说:“老人非常重视春节,‘大年三十’、‘大年初一’这两天,孩子们离家再远,也要赶回家。再说,这两天不在家里过,也很难再感觉到传统春节辞旧迎新的文化味了!”
相同的情况各地比比皆是。北京一家机关工作的许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年春节前的四五天,就回四川老家陪父母了。“我们单位人都是这样的,除了领导会值班,其他人大年三十基本上都回家!”
国务院规定,春节假期是从正月初一到初七。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年三十”正成为“黑假日”。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认为,目前春节假期是从初一到初七,这一安排忽视了春节前一天的重要日子——除夕,不符合中国人的习俗。他说:“从文化意义上来说,除夕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与大年初一同等重要,而每年春节的七天长假却不包括除夕,对人们的春节生活、工作安排,带来了不方便。”
近几年来,辽宁当地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悄悄地把“大年三十”纳入了春节长假之内,“大年三十”已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假期。
安排春节假应尊重自己民族文化
如何让“大年三十”不再成为“黑假日”,成为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认为,年味变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沈阳一家机关工作的刘先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每年各种假期增多了,休闲娱乐时间更加充裕,感觉春节不如小时候那样重要了。而政府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直未把与“大年初一”同等重要的“大年三十”列入法定假日。
商家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炒作”,进一步加剧了西方节日对中国人的影响,面对冲击,我们自身不经意间忽视了传统春节的民族文化成分。比如,各地商家精心打造多种形式的“圣诞夜狂欢”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各地城乡的男女老少参与,西方宗教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几代中国人。相比之下,中国春节的“除夕”文化却显得力单势薄。
不少人认为,春节七天假期安排缺少对民族文化弘扬光大的成分。北京市民李女士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究竟如何再现?这个问题目前恐怕只有专家才说得清楚。现在大多数人对春节的感受是,春节可以放假,有时间玩乐、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尽管如此,与一年当中的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相比,春节仍然没有完全彰显出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辽宁省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张思宁研究员认为,“大年三十”正值岁末年初,全家团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安排春节长假应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只有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让春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休闲狂欢节。
春节假期应从“除夕”算起
网民“冬青树”认为,春节假期没有“大年三十”不和谐。他说,腊月三十叫“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叫“大年初一”。这两天都是春节的重头戏,而且中国人最看重“大年三十”这一天。这一天里年味浓浓,全家人吃团圆饭、放爆竹……
在辽宁省,许多机关实际上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左右就基本进入了放假状态,国家规定的春节七天假期,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八天,甚至更多。对此,冯世良建议,政府调整春节假期,势在必行。
张思宁介绍,在不少地方,民间一直流传着春节期间的各种“祈福接神”形式。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春节是中国人休闲、家人团聚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开始,各行各业的人们便停止工作,与家人团聚,开始准备“过大年”。直到正月初五“破五”后,人们才重新开始新一年的工作。这种传统的狂欢度假活动,与西方“圣诞节”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
现行春节法定长假未包括“大年三十”,压抑了老百姓的情感。冯世良认为,春节假期应从“大年三十”算起,使之适应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他建议,可以采取“前1后6”或“前2后5”的放假安排,即春节前放假一天或两天,春节后放六天或五天。“这种安排可以兼顾节前节后的家事和工作安排,比现行的放假安排更加务实和人性化”。
记者随机采访的数十名沈阳市民均表示,应该把“大年三十”纳入春节假期,春节假期可以前移一天或两天,加起来仍然是七天。这样,中国人可以在合理的春节假期中,过上一个传统文化味浓厚的中国年。 据新华社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