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新闻深读
3  4  
PDF 版
执着的见义勇为者
权威观点频繁“打架” 公众健康到底该信谁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权威观点频繁“打架” 公众健康到底该信谁的?

中原网  日期: 2007-02-09  来源: 郑州日报  
  核心提示

  

  “权威专家声称,九成以上的含氟牙膏非但不防龋,反而对牙齿有害;权威部门表示,90%的含氟牙膏质量安全可靠,可以放心使用。”消费者鲁敏抱怨道:“两个都是‘权威’,到底该信谁?”

  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日用品等涉及公众健康领域的信息混乱,甚至权威信息“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改进信息发布机制,破解公众的健康信息“恐慌症”,成为今年上海“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权威信息频频“打架”

  

  日前,一则有关含氟牙膏对身体有害的消息让许多消费者感到担忧: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学院专家提出,目前“占据中国市场至少90%的含氟牙膏不但不会防龋,反而会造成牙齿斑驳,更会降低骨头的硬度,甚至导致氟骨症”。

  权威专家认为,如果人们经常使用含氟牙膏,会产生耐氟菌株,所以“再怎么刷牙,也不会防龋”。

  很快,国家质检总局对此作出回应,公布了含氟牙膏的最新专项抽查结果,18个主要品牌、30种含氟牙膏,氟含量指标抽查合格率为90%。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市场上绝大部分含氟牙膏的质量安全可靠,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记者检索发现,小小一支含氟牙膏引发的争论可谓热闹非凡,各种关于使用含氟牙膏的“专家提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少年儿童慎用,学龄前儿童禁用”“儿童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问题不大”“含氟牙膏与普通牙膏应交替使用”“用含氟牙膏,不如认真刷牙”……

  尽管“有害论”与“无害论”的观点截然相反,但双方请出的都是专业研究机构、口腔医学专家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

  事实上,近年来,在我国食品、药品、日用品等涉及公众健康的领域,权威信息“打架”的现象并非罕见——

  水产品中检出违禁兽药,监管部门发布消费预警,但有专家提出,按照常规的摄入量,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知名品牌服装中甲醛超标,监管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一些专家认为成衣厂很冤枉,质量问题源于原料供应方。

  

  消费者无所适从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大型超市,各品牌的含氟牙膏仍然占据着货架的醒目位置。不少消费者表示,目前,超市里卖的几乎都是含氟牙膏,但含氟牙膏“有害”“无害”之争,让他们心中感到有些茫然。

  “孩子从小到大,一直使用高露洁、佳洁士等品牌的含氟牙膏,广告里都说能防龋齿,怎么一下子就成了有害健康的东西呢?”一位姓张的女士感叹道。

  “老百姓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问题很关心。可有时,好多信息说法不一,或者自相矛盾,我们真不知道该听谁的?”消费者何某说,“尤其是一些‘问题食品’被曝光后,有的专家说其中的违禁物质会致癌,有的专家说‘含量很低,没问题’,我们只能选择不吃。”

  上海市政协委员庄子群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大闸蟹、多宝鱼含致癌物质,鸡腿和鸡翅中也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在连篇累牍的致癌食品报道中,没有人给出到底会不会致癌、在何种情况下会致癌的确切消息,因此“恐惧就随之而来”。

  记者发现,在食品、药品、日用品等领域,面对权威信息“打架”,一类消费者采取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对策,不管真假,一概相信,因此战战兢兢;另一类消费者则厌倦了紧张、茫然的应对,转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权威就一定正确吗?忽悠全国的牙防组不也号称‘权威’?”有消费者这样说。

  而最让消费者感到气愤的是,一些“权威信息”针锋相对,看似振振有词,结果背后却潜藏着某个利益集团的身影。“理直气壮地抨击一种技术、一种产品,让不少消费者信以为真,结果是竞争对手在暗中操纵。”

  

  期待科学信息发布机制

  

  食品、药品等安全事件发生后,权威部门、专家及时作出反应,答疑解惑、澄清事实,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健康安全的好事。上海市政协委员沈建华提出,由于健康安全关乎千家万户,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机制。

  学术研究出现争论,在所难免。但是,任何权威部门或者权威专家发布信息,应当有一种科学、合理的规则,并且以严谨、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贪快求急,草草公布”,最终反而会使权威信息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相关的“利益回避”机制也亟待建立。要避免一些专家、机构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权威代言人”,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信,对公众负责。

  “譬如,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完备的行政程序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系主任石佑启教授分析说,政府部门应当遵循“诚信公开”的原则,听取消费者和专家的意见,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发布信息,“但如果信息出现了偏差,谁来追究?怎样追究?”

  “有些权威信息‘打架’的现象,其实完全可以避免。”一位食品安全专家苦恼地对记者说,食品、药品、日用品等领域的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承担了传递信息、提示消费者自我保护的重要职责,“但一些报道不准确、不严谨,或者对专家的意见断章取义,人为造成了权威信息‘打架’,让消费者成为惊弓之鸟。”

  针对公众的健康信息“恐慌症”,沈建华表示,有关部门应在信息服务上加大力度。譬如,2005年香港发现部分水产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孔雀石绿后,相关部门及时发布了“风险简讯”,根据现有的科学资料和最新的食物监测结果,客观地介绍了孔雀石绿,并阐释这种化学物对公众健康的风险,同时对业界和消费者提出建议,科学地引导了舆论。 据新华社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