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儿时的除夕
连 载
新春之盼
蒸花糕
春节习俗也应与时俱进
伴娘伴郎的由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春节习俗也应与时俱进
闫国起
中原网  日期: 2007-02-15  来源: 郑州日报  
  春节,具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文化,是食俗文化与文明礼仪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关于春节的传说很多,如: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打扫房屋、贴春联、贴年画、插桃符、包钱饺、放鞭炮、守岁、拜年、送压岁钱、祭祀祖先、赶庙会、赴灯会、扭秧歌、舞龙舞狮、唱大戏等等,郑州地区仍保持着这样的年俗:二十三送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擦尘土、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理精细、二十八理傻瓜、二十九贴倒有、年三十熬一宿、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上坟、祭故人等等,每一样年俗的背后,都是一串串故事;品味每一样年俗,都可以触摸到古老文明的脉搏。

  食俗也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里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元宵节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老北京过年讲究“三十团圆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大饼烙鸡蛋、初四的合子往家转”等等。

  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的传统习俗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丰富春节文化,既要做到继承发展,又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尊重民族习惯及本土习俗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整理、丰富、完善,地方特色和传统特征的春节文化。结合郑州及中原地区的具体情况,举例如下:

  农历二十四打扫卫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清洁的环境迎新春;农历二十八送温暖,表达对贫困、困难人群的关爱;年三十守夜,表达对平安和幸福的期待;初一新春拜年,表达对邻里友善、社会和谐的关注和期待;初二回娘家,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初三祭祀、扫墓,寻根思源,追念先人;初四拜老师,表达对老师、师傅的尊敬和感激;初五走亲戚,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初六会朋友,表达对朋友、战友、校友等友情的珍视;初七儿童才艺展示,表达对子女、儿童的关爱;初八老年书画才艺展览,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初九本地风光摄影展览,表达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初十健身活动、体育竞技比赛,表达对健康的关注;十一至十四民间才艺、文艺大赛,展示民间文艺、才艺,群众娱乐;十五元宵节、庙会、灯会灯展,表达团圆、和睦,期待幸福和美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