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大年三十,这天白天,人们会把精心挑选的春联贴在门两旁,并配以“福”字。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早从周代开始,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桃符又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上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宋代时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是在明代。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是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之类的文字;“斗斤”,多贴在家具、单扇门或影壁上,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