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国际国内新闻
3  4  
PDF 版
“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英国宣布向阿富汗增兵
多国大使斯里兰卡遇袭
国家四大科技奖皆“名花有主”
死刑复核案裁判方式重大改革
希拉里漏报财产被曝光
塞尔维亚未犯种族屠杀罪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记者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李振声两次面对面
中原网  日期: 2007-02-28  来源: 郑州日报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一粒麦种让他声名大振。

  这一次,他更是作为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唯一得主,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

  第一次见面 采访变成科普讲座

  “对不起,请问李院士,什么叫远缘杂交?”“什么是异附加系?”……

  春节前的一天,李振声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召集几家媒体的记者与李振声座谈。

  “李先生昨晚加班到很晚,今天早晨5点就起床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主要科研成果介绍。”座谈会主持人话音一落,会议室掌声四起,76岁的李先生起身向大家拱手,脸上微微泛红。

  接下来,李先生的介绍不断被记者们的提问打断,李先生干脆让助手从实验室抱来一堆标本和资料,向记者们一一讲解。

  “你们看,这就是小偃6号的‘爷爷’。它也是个不错的品种,就是个子有点高,风一吹就倒。”说起小麦,李振声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

  本应10分钟就结束的情况介绍,变成了一次历时3小时的科普讲座。

  第二次见面 客厅花篮插有麦穗

  大年初三,记者再度来到李振声家中。

  客厅茶几上放着女儿年前送来的花篮,中间特意插上了一束麦穗。

  落座后记者开始提问。

  “小偃6号亩产可以达到多少呢?”

  “600公斤左右吧。”

  “小偃6号大面积推广有多少年了?”

  “目前它的种植面积比较少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陕西省的骨干品种推广有十五六年的时间吧。”

  “那累计播种面积有多大呢?”

  “你最好不要这样去算它。”听出记者问话的用意,一向谦和的李振声立时严肃起来,“有人喜欢拿出一两个高产,或者超高产的品种说推广了多少,可以多养活多少人。你最好不要这样写,这不客观。小面积上的产量突破只展示了一种前景,但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要靠大面积的稳产,而不是一两个高产、超高产品种。”

  接下来的采访中,每每涉及专业知识或重要数据,先生都会立刻起身,或去女儿送的花篮里抽出几支麦穗,或去书架上取下几本大部头的著作,一定要给记者讲个清楚。

  不知不觉,又是近3个小时。门铃响起,有客来访,记者不得不起身告辞。

  李振声坦言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这样一位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活了几亿中国人的大科学家,当年步入科学之门的初衷竟是为了糊口。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虽然家境贫寒,但重视教育的父母一直供他念书,先私塾,后学堂。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营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提供食宿”四个字吸引了李振声。于是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

  忆及当年,李振声说:“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1979年,李振声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小偃6号的成功,让李振声声名鹊起。谈到这些,李振声只是淡淡的一句:“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李振声生于1931年,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曾担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李振声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图为李振声院士在家中接受采访。         新华社发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