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PDF 版
让绿色永驻
图片说明
最早的政书
《全球化之道》
图片说明
为什么“古代风”如此盛行
图片说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雪落长河
明天起,按时吃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随笔
让绿色永驻
慎廷凯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6  来源: 郑州日报  
  去过大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人,无不对那里的林涛留下难忘印象:在高山密林之中,绿浪起伏,涛声阵阵。随着劲风吹来,掀起层层巨浪,似万马奔腾,如春雷滚滚,震撼大地,扣人心弦。

  而对于郑州人来说,“林涛”似乎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虽然郑州周边地区不乏大小山林,还有不少林场和森林公园,但毕竟与那些原生态森林相比,实可谓“小巫见大巫”,因而也难以听到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林涛。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来到位于郑州北郊的黄河岸边,第一次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当我兴致勃勃地登上邙山,望着那一个个荒山秃岭,俯瞰那奔腾而去的黄河时,心中不免感慨万端。我曾想,几十万年前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曾经是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中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个王朝,不就是从这一带兴起、发展的吗?据说那时的邙岭,曾是森林密布,而若干年后,却为何满目萧条呢?

  后来,我读了一些关于林业生态的书刊,心中的疑团迎刃而解。原来在几亿年前,中国大地基本上为高大的古森林覆盖,以后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沉降,有些地区的古森林被埋入地下,逐步变成煤层。像河南许多地区,包括郑州西南部丰富的煤炭储藏量,就是当时丰富的森林资源有力的佐证。直到原始社会时期,河南森林覆盖率仍高达63%左右。《山海经》记述了伏牛山区一带的森林情况,郑州市郊和登封、巩义、新密等地山上多为天然森林所覆盖,草木繁茂,禽兽繁殖,树密鸟多。至于《诗经》中所提及的树木,有名可查的就有数十种之多。不仅有至今仍然常见的杨、柳、桃、李、松、柏、桑、梓,而且有至今已经少见的檀、桦、漆、栗、甘棠、扶苏之类。“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足见那时名贵树木之多,森林生态环境之良好。《诗经·郑风》中,对郑州一带草木茂盛的情景,亦有多处提及,如“山有扶苏”、“山有桥松”,以及“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等诗句,都是当时生态状态的写照。那时的郑州和周边地区,特别是登封、新密、巩义、荥阳和郑州西北邙岭一带,是不乏原生态森林的。有森林便会有林涛,就会有大兴安岭、长白山那样的林涛汹涌的壮美景观。

  专家们认为,森林的消失,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以及战乱破坏等诸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森林面积显著缩小。至秦汉、唐、宋、元、明时期,森林覆盖率一再下降。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全省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微乎其微,几乎达到无有森林的程度。难怪河南过去在国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缺林少绿”省份。水土流失,河流浑浊,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风蚀沙化,使黄河成为易淤、易决之河,成为“中国之忧患”。频繁的洪水、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使得中原环境恶化,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破坏森林,就是自毁家园。数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明白这一道理。为了减少生态变迁带来的危害,他们很早就开始了人工植树造林。据史书记载,黄帝元妃嫘祖最早发现野蚕丝可制作衣服,开始教百姓植桑养蚕,在新密黄帝宫附近种植了万亩桑林,至今仍留有种桑养蚕的遗迹和习俗。西周到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已普遍种桑养蚕,在居住区人工植树。《吕氏春秋》说,“子产相郑,桃李垂于街”。证明子产当郑国宰相时,就提倡在城市种植行道树。而且规定严禁擅自砍伐檀木,对滥砍树木山林者,夺其官、治其罪。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之后,就颁布诏书,制定法律,规定“课民种树”,完成任务者受奖励、升迁,贻误植树和毁坏树木者受罚、论罪。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梁城内街道旁就种有柳、樱桃、石榴等,绿树成荫,花香袭人。

  可惜封建时代帝王将相们的诏书法令,也难以阻止森林生态变迁的速度。

  如今的市区和郊外,完全是一幅崭新景观。按照郑州市的规划布局,“西抓水保东治沙,北筑屏障南造园,城市周围森林化”,市区西北部的北邙、广武、古荥等乡镇,种植以常绿树种为主的苗木,栽种石榴、核桃等耐寒抗旱的果木,既可挡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市区东北方向位于黄河故道,河、池、湖、渠较多,以湿地保护为主,开发绿色产业经济。西南地区河流多,地块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适于建立水源涵养林,治理水土流失,可保护好郑州的水缸。市区南部和东南地貌为丘陵或沙丘地,将建成郑州的百果园。登封、巩义满山遍野种植密杏、核桃、石榴、柿子、金银花;新郑、中牟发展大枣;郊区举办樱桃节、葡萄节、石榴节、鲜桃节、枣乡风情游等时令特色观光旅游,使郑州人充分享受国土绿化成果,让城里人实现拥抱森林梦想,从而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