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残缺的天使:在残缺中追求完美
“中国式奢侈”蔓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残缺的天使:在残缺中追求完美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6  来源: 郑州日报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曾让无数读者体会到“光明”的珍贵;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赢得好评如潮的舞蹈《千手观音》也使人领略了聋哑人用心血和汗水苦练出来的近乎完美的舞蹈艺术……如果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天使,那些身患盲、聋、哑等残疾的孩子,虽然他们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出来,但他们也是天使,尽管是残缺的——在郑州,就有一批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的盲聋哑孩子,他们在刚刚结束的郑州漫画大赛上以突出的成绩引起了郑州市民的关注。他们是怎么学习、生活的?日前,记者走近了这些在残缺世界中生活、继而追求完美的孩子。

  

  笨鸟先飞的残缺天使

  

  在高一(二)班的绘画课上,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草图上色。在教室的一角,记者见到了正在认真画画的乔晓红,19岁的她十分喜欢绘画这门课程,勾画草图、上色,每一个步骤都那么认真,甚至鼻尖都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乔晓红画的是一幅风景画,色泽鲜艳得近乎夸张。她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告诉记者“里面有房子、鸟、树、天空”,天空是深蓝的、树枝是翠绿的,鲜艳的色彩体现着她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一般学生老师一讲,手一比划就知道了,但聋哑孩子学绘画时与一般孩子相比困难更多,他们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乔晓红的老师张驰说,聋哑孩子学绘画困难,难就难在沟通困难,“有时候他们体会不到老师的意图,那种情况真是把人急坏了!”

  曾指导学生张聪获得中国电信杯郑州市青少年漫画设计大赛二等奖的老师刘蓓也告诉记者,聋哑孩子理解力跟常人不一样,而沟通不便又造成他们的信息量不够。“线条、颜色,草图等等,改动起来用语言解释对他们是形容不出来的,只能写或画出来,但也有很多字、很多意思打不出来……”刘蓓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只能花更多的时间,用汗水和耐心一次次坚持下去。

  “虽然我的世界是无声的,但我还有手和脚,我希望像正常人一样表达我的快乐和忧伤。”去年5月,聋哑孩子李海超在第16个“全国助残日”来临前积极练起了舞蹈《黄河鼓韵》,作为领舞,他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高。经过一次次受伤、一次次挥洒汗水,聋哑孩子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舞姿,如果不是因为舞台两侧有手语老师在指导,观众根本就看不出来是聋哑人跳出的舞蹈。

  

  “能力”开拓新天地

  

  “盲生演奏琵琶、笛子等器乐,合唱;聋哑生多参加书法、绘画、舞蹈、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学校从1992年开始,就在每周二下午三节课后开设了兴趣班,现在已发展到十几个种类,包括计算机、球类运动等等。”市盲聋哑学校政教处主任孔丹介绍,盲生的优势音乐方面,记忆力准,听音准,哼过一次就能把谱子写出来;而聋哑孩子在动手能力上则有优势,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注重引导孩子参加符合盲聋哑学生特点的比赛,以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团委书记杨明也告诉记者,据统计,全校参加兴趣班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90%以上。在学校,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而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举办校园艺术节和文艺社团。“举办校园艺术节的目的就是为张扬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同时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载体。”杨明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绘画、舞蹈、书法,器乐演奏等在全市都很突出。仅2006年第三届郑州市教育局校园艺术节,他们就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课本剧表演金奖、两个舞蹈二等奖,盲生电声合奏二等奖、独唱二等奖……近几年来,这些证书已经撑满了教务处办公室的书柜。

  2005年5月12日,全部由盲聋哑学生组成的“心之灵”艺术团成立。“‘心之灵’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也就是说如果能和残疾孩子心连心,就能通过表演了解他们的感情。”杨明说,“心之灵”艺术团成立以来每年都参加社会公益演出活动,表达了聋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除了学生的能力,老师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视。“我们班有个活泼可爱的聋哑学生叫李尧,他是光山人。妈妈为了他能到这里上学,特意辞了工作带他到郑州上学,自己打工供养他,但对父母的艰辛,李尧以前是无动于衷的。”初一(一)班的张艳萍老师介绍,后来她耐心给李尧做思想工作,对他进行感恩教育,“现在他们母子的感情加深了,李尧也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经常注意和父母交流感情了。”说完孩子们的故事,张艳萍感动地说,“在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关心,感情真的很好。”

  去年10月,市盲聋哑学校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在一片特殊的手语国歌声中进行。“仪式结束后还带这些年满18岁的学生去郑州五中参加那里的升旗仪式,使我们的学生感受一下不同的校园文化生活。”张艳萍告诉记者,这也使学生明白,虽然身患残疾,但社会和历史所赋予青少年的责任和使命是相同的,要成为一名身残志坚、残而有为的新一代青年。

  

  不让孩子感到被抛弃

  

  “我教过毛衣编织、英语、化学、劳技、美术、服装这些常规课程,另外还有兴趣班。”说到自己的从教经历,刘蓓感慨颇多,“最开始来这里时想法没那么多,就是很奇怪这里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学生是怎么学东西的,现在知道学生和老师都不容易。”

  “有的孩子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心里对自己是放弃的,有时候老师半夜还要起来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很辛苦。”刘蓓认真地说,“有的家长工作没有做到,如果学校老师再做不到,就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抛弃了。”

  在学校,最令刘蓓感动的是孩子们的单纯。“我有一次拿了一个大画板出门,一个学生特意从餐厅里出来,隔得特别远,他一直打手语告诉我路上要小心……我特别感动。”说到这里,这个开朗活泼的女教师,眼里也是亮闪闪的。

  “我对学校的感情还是蛮深的。很多人觉得聋哑人很笨,但我觉得这里的学生特别单纯。”刘蓓自己在学校时就是个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很多同学都从事服装业,赚了很多钱。“我到这个学校教这些学生,他们觉得我很亏。”刘蓓说着爽朗地笑了。

  尽管对孩子们感情深厚,刘蓓也有生气的时候。“这里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慢,也有调皮的。再加上有人上课思想开小差,叫他的时候学生根本不看你,整个教室乱作一团——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力气要比正常学生多得多。”刘蓓说,她最生气的一次,是气得冲出了教室,再也不想回去了,不过想到他们毕竟是需要人关爱的孩子,“自己在门口溜达一小圈又进去了!”说完,刘蓓又哈哈大笑起来。

  1997年7月来郑州市盲聋哑学校至今,刘蓓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0年了。而像她这样的老师,在学校有近百人。

  

  爱心连接你我他

  

  可喜的是,盲聋哑孩子不仅得到了父母、老师和学校的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

  “由于盲文属于触摸拼音文字,盲人学生‘写字’时要用特制的盲文板以及带钻头的特制笔,在盲文纸上一个点一个点地‘戳’出来,因而盲文学习用纸的硬度要求较高,制作成本也较高。”杨明介绍说,去年3月,社会各界就为盲生捐献了2000多幅挂历,帮助孩子们节约了不少费用。

  此外,拥有器乐、手工制作等特长的热心人也主动与盲聋哑学校联系做义工,科技馆邀请他们摸恐龙模型、电影放映中心为他们免费放映优秀影片等活动也在不断举办中。

  为了让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有一个良好交流平台,学校特意创建了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的网站,不仅有学校介绍、师生风采展示,还有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新闻链接,以及手语学习视频等内容。

  “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能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天空!”最后,杨明深情地表示,随着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盲聋哑孩子生活、学习能力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他们是残缺的天使,但他们也在残缺中拥有了‘完美’!”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孙小飞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