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叫板”、“忽悠”等词,忽然成了网上争论的焦点。这些北方方言,似乎不受广州人的欢迎,所以有人提出“广州地盘,广州话做主”的主张。其实,如果了解它们的出处,相信不管南方、北地,都会乐意接受的。譬如“叫板”,虽为戏曲界的行话,传至民间就有了谁和谁对着干的意思,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说来相当有趣。
按词典的解释,叫板来自戏剧。即是戏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的一种手法,俗称“叫板”。用动作规定下面的唱段的节奏,也称“叫板”。不管昆曲、京戏、豫剧都有。我国古代戏曲,强调“板眼”。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较弱的拍子称眼,如同歌曲中的拍节。板一般用檀板和鼓点来表示。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其《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一诗中,“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之句,内中的檀板,就是用来增强节奏感的。古代唱腔由曲牌决定,曲牌由宫商角徵羽记谱。只要说明戏文,确定曲牌,乐队即可伴奏,艺人即可演唱。但开唱前,必须叫板。不然的话,伴奏者无法配合,艺人自然无法演唱。因此,叫板相当重要。尤其北方的剧种,如京剧、豫剧等,至今都有用叫板的习俗。本来来自北方的客家人,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客家人居多的广州人一向思想解放,能容得下A、B、C,能保留来自北方的方言“冇“(音mɑo)、“六”(音lu),相信也会包容诸如“叫板”、“忽悠”、“猫腻儿”之类的方言。能有如此雅量,无疑可使客家话锦上添花,丰富多彩,何不乐而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