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文艺作品里,在提到古代医药时,常用“岐黄”一词。有人认为这是一味中草药,甚至说这是中药黄芪、大黄的简称。其实,这是误解。尽管“岐黄”确与医药有关,但它实指一部古代医学名著《内经》和它的作者。
《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说为黄帝和岐伯所作。黄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也称有熊氏、公孙氏),曾为统一中原作出贡献。也是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数的发明者。岐伯系黄帝的大臣,典主医病(相当于卫生部长),史称岐伯医术高明,“脉理病机治法经运气,靡不详尽”。《内经》就是根据他与黄帝就医术、医理、中草药等方面的对话,经后人编纂补充而成的。
《内经》共计十八卷,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它以人体结构、机能联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整体观念为出发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阐述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方面的方法,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全面、科学的基础性著作,对后世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尤其在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问世之前,被视为医家必读之书,不读该书,则不能行医。所以古人尊称《内经》为医书之祖。而它的作者黄帝、岐伯也被尊之为医家之祖。正是这个原因,后来岐(伯)黄(帝)几成“中医学”的代名词。以致后来人们学医时,就说是学习“岐黄”;对于医术高超的人,说成是精于“岐黄”。只是清末民初以后,随着西医的普及,中医开始退居二线,“岐黄”一词,除了古籍里尚能见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就很少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