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我们需要“励志文化”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江南春日(摄影)
李冠退敌
我与李宗仁
山梁(国画)
信天游(篆刻)
刘项从来不读书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我们需要“励志文化”
张颐武
中原网  日期: 2007-03-29  来源: 郑州日报  
  前两天,在一个会上遇到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旁边的人告诉我,他就是引发了“人生的路是不是越走越窄”的讨论的“潘晓”之一。我突然发现好像时光倒流了二十多年,当年我们大学的班里讨论的这个话题,大家曾经议论得如此热烈,而“潘晓”正是当年我们热议的对象。岁月沧桑,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那些话题其实已经渐行渐远,但当时的氛围却还记忆犹新。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最初的岁月,过去的计划经济的限制使得许多青年面临着严重的成长不足的状况,感觉自己的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于是有人投书报刊,被发表出来,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大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许许多多的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当然问题不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但却形成了年轻人必须要努力奋斗,克服环境和自身的局限,给自己打开人生新的道路的基本共识。今天想来,这些“共识”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所在。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其实就给这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当时的年轻人确实是在一种“励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还记得刘心武有一篇堪称“新时期”爱情文学的发轫之作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其中写一个卖烧饼的青年在刻苦学习阿拉伯语,他所相信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努力的是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和机会,在艰苦中还相信社会会让他的争取有价值。当时“自学成才”形成了一股风气,从动乱中走出来的人开始了新的奋斗和努力的过程。这种“励志文化”今天看来可能难免有肤浅和幼稚之嫌,但那种努力向上的社会氛围却是让人难忘的。

  当时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来中国,在写的诗里这样形容当时的中国青年:“我不能移山,但是我能够发光。”移山可能太难,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却是可以做到的。安格尔为了这些年轻人的努力而感动,也为中国的新的希望而感动。我想,这种“励志文化”其实正是80年代初的青年的文化主潮。正是这种激励人克服困难和努力奋斗的文化给了“改革开放”以历史的动力。在我们告别贫困,寻找未来的道路上,这种“励志文化”的意义确实不能低估。

  我想,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相信每个个人“能够发光”的“励志文化”。今天在网络上已经形成了文化和舆论氛围的年轻的“草根”,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中等收入者”后备军的年轻人。他们在网络的跟帖和博客中形成的气氛里,对于社会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对于许多不良现象有尖锐的批评的同时,却也存在着在今天的社会变化和剧烈的全球竞争的面前,缺少一种努力向上,发挥个人能力的愿望和决心。往往会在发表许多正当的抱怨和指责的同时,却对于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努力缺少信心。这使得一种“抱怨文化”好像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了一种“励志文化”,一种对于长辈的指责和呵斥代替了自己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对于社会的要求在某些方面取代了对于自己的努力的要求。

  社会在今天当然要改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让大家,特别是底层民众分享发展的成果,这不会有任何异议。但同时在剧烈的全球竞争中每个个人和民族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的里面有一段让我非常感动,他讲到他送女儿上大学,却感到忧郁而不是欣喜。他说自己家里永远还有女儿那张温暖的床,但女儿的灿烂的未来却只能依靠她自己的奋斗,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位美国的父亲还会有这样的忧郁,更何况我们这些中国的父母呢。

  一方面社会有责任关爱年轻人,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需要以最大的热情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要求,但另一方面,任何年轻人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都会面临成长的危机。这也需要一种“励志文化”,鼓励年轻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给自己一个灿烂的未来。我们应该告诉年轻人,父母应该给儿女一张床,社会也应该给面临困难的人一张床,这是一种责任。但一个人的灿烂的未来却永远得依靠自己的努力,这也同样是一种责任。

  我有点怀念80年代初的“励志文化”。我也希望今天我们有更强烈的“励志文化”的氛围,中国发展的前景仍然巨大,机会仍然属于大家。

  正在“发光”的中国能让大家有“能够发光”的机会。这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