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图片说明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古诗里的清明
中国古代的外事宾馆
我与李宗仁
郑州曾是水乡泽国(一)
清明节习俗
图片说明
生 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随笔
生 命
许锋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5  来源: 郑州日报  
  那是内蒙古的一个村庄。上世纪70年代,我还很小。

  我跟随当兵的父亲,千里跋涉,进入了一座村庄。父亲从军学医,部队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我们要在那座村庄里居留或者暂住,到底能待多久,是几天还是一年,是几年还是无数年,都是未知数。

  只是,我们正进入村庄时,村庄里的一户人家正被哀伤笼罩着,那是一个即将消逝的生命带给亲人的哀伤,而生命是那么的诡秘,昨天的一目了然,明天的一无所知。我们感受到哀伤时,父亲还一身风尘,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在属于我们的院落里落脚,就被村里的人带到了一个陌生的院子里。院中央已经摆放着一具棺材。我小,不知道那大木匣子是干什么的。院里飘荡着哀伤的情绪,没有人放声痛哭。屋里炕上,躺着一个女人,面色蜡黄,骨瘦如柴。她久病不愈,已经濒临死亡。她才40多岁,比我的母亲大一点,她的几个孩子,比我大一些。

  她得了什么病,我不知道。我在旁边看热闹。父亲坐在女人旁边,号脉、查看舌苔,好像还动了针灸,用了自备的药物,之后又开了处方。

  父亲是在救命。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女人的生命对这户人家有多么重要。因为很多人似乎都在屏息,屋里静得可怕。我懂了,这个女人和我的母亲一样,是家温暖的港,她不该这么早死去。

  一个小时,或者晚些时候,这个女人竟已经挣脱死亡,走在回归生命的路上。她睁开了眼,眼里有了些光。这时,屋里有了动静,人们的情绪活了,男女老少不再哀伤,因为他们的妻子和母亲已经活了。之后,男女老少抬走了棺材,也抬走了隐晦与阴霾。

  父亲微微地笑了。那时天还不黑,屋里的马灯还未点燃。父亲站起身时,女人的孩子们突然给父亲跪下了,女人的三个孩子都给父亲跪下了,他们的头与土地紧密地碰撞,发出了沉闷的声响。那一刻,我心里有了一种战栗。我相信那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和记忆,否则,快30年过去,我不会记得,就算是记得,也没这么清晰。

  后来听父亲说,那女人的病其实不要命,但不要命的病治不好也就要命,是不是要命,要看和命怎么讨价还价。在那个年代非常偏远的村庄,找不到医生,就算是找到了,又无钱治病。所以,人们对疾病与死亡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哀伤之后,就等待痛哭时刻的到来,痛哭之后,将一具不老的躯体装进棺材,然后拉走,然后让其融入泥土,生命就这样终结了。

  父亲是一名医生,他遇到了病人,他救活了她。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是主动的,没有躲避,没有退缩。也没想到如果没救活,他这个医生的面子。他如果犹豫一下,那个女人一定活不过来。

  我们在那个村落居留了两三年。那是我欢快的童年的一部分。那个女人的身体一直很好,她的几个孩子个个如小牛犊,我们成为最好的伙伴。

  后来,我们走了。部队走到哪里,父亲就到哪里,父亲到哪里,我们就跟随到哪里,越走越远。我们没有从那个村庄带走其他东西,带走的是一户又一户人家的思念。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在父亲早就从部队转业并且退休之后的某一天,他收到了来自内蒙古的信。信里,那个女人说,也不知道这信能不能寄到,这么多年,真的很想你们。我的身体很好,等等。

  她应该有70岁了吧。这么多年没联系,她能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在这么大的中国,准确地找到一家人,不能不说是奇迹。

  父亲回了信。一个月后,父亲收到了寄自内蒙古的邮包,邮包里装着木耳、蘑菇和猴头,都是那个村庄里的物产。那里的树在一场透雨过后,或雨还在下着,就能看见在一棵棵树或树身的弯处黑晶晶的木耳。我曾经爬上树,或站在不高的树旁,甚至就看见了木耳出生的过程,从裂开的树身的缝隙里,一点点探头,一点点冒尖,之后,像一朵黑色的花绽放开来。我轻轻地采下,再采下,然后交给母亲,于是菜里就多了一道美味。而再次看到它们,闻到它们的气味,觉得分外亲切。

  70岁的女人这些年的日子一定是幸福的,人活着,才有幸福的可能。

  她还惦念着我们,我们也惦念着他们。

  真情从来都是骨子里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