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图片说明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古诗里的清明
中国古代的外事宾馆
我与李宗仁
郑州曾是水乡泽国(一)
清明节习俗
图片说明
生 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艺苑撷英
古诗里的清明
马 佳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5  来源: 郑州日报  
  清明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自然描写清明的诗词也像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数不胜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清明》诗中前两句,曲笔描写祭拜扫墓和追思先人的感觉,读来教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这该是清明时节的“主旋律”;而清明又称“踏青节”,正是大地回春、雨水增多、春耕植树、举家出游的好日子,所以该诗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轻松多了,有一种“阳春白日风花香”的悠闲意境。

  与杜牧的《清明》相映成趣的,当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了,其曰:“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诗人生动地描绘大地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色,相比之下那些“野田荒冢”就微不足道了,而“雷惊”、“雨足”促成的“龙蛇蛰”和“草木柔”,更令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南朝诗人谢灵运《入东道路诗》是我所见较早的咏清明节诗。其曰“整驾辞金门,命旅惟诘朝。怀居顾归云,指途溯行飙。属值清明节,荣华感和韶。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气氛比较舒缓,运笔也很从容,可见当时清明节是以踏青游春为主。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56岁的杜甫出三峡东去投奔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翌年清明前夕到长沙,作《清明二首》。诗中除写漂泊异乡和渐入晚年的况味外,更有“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的描述,江南阳春时节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尽入诗人眼底,洋溢着诗情画意。

  “南国春半踏春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笔下的清明节,和风、马鸣、如豆的青梅、如眉的柳叶……南国清明风光被这位大文豪演绎得何等潇洒俏丽!另一位宋人吴维信的七绝《苏堤清明即事》,也突出了游春的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诗形象生动、笔触细腻,“半出城”三字即凸显了清明踏青的盛行,读之栩栩如在眼前;而“万株杨柳属流莺”句,更是写绝了婀娜春色。

  提起清明节的悲情,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最为突出:“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古人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场面,历历在目令人凄然。我还读过宋人王禹俏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从字面上看,诗人的处境比较窘迫,非但“无花无酒”、“似野僧”,甚至要向邻居借火点灯来读书,此诗恰好也从反面证明:清明原本应该是有花有酒、兴趣盎然的春天的节日。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一阕《浪淘沙》词中写道“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郑板桥不愧为书画大家,一个“湿”字,写活了清明时节的气象特点和心境,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