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民生新闻
3  4  
PDF 版
职称外语考试 调整至6月30日
手机不离身 短信不停发
自称会游泳 再也没上来
四岁女童被家人接走
为中彩挪用600万公款
寻恩人 老人街头等四天
假合同骗贷20万元
服务员丢了工作又赔钱
图片新闻
烈士陵园里的民间宣传员
图片新闻
一年作案20余起 涉案金额50多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烈士陵园里的民间宣传员
■本报记者 刘 招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5  来源: 郑州日报  
  

  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叫马昶红,河南鲁山县鲁阳镇人,今年40岁,平时靠打点零工为生。马昶红的爷爷和三爷当年是任应岐的勤务兵,所以从幼年起,马昶红就经常听两位爷爷讲任应岐的英雄事迹。“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83年的一天,马昶红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一群孩子在背诵,便问孩子们,这是谁的就义诗啊,“吉鸿昌的。”马昶红的心里轻轻颤了一下,其实当时和吉鸿昌一起就义的还有任应岐啊,怎么没人知道呢?少时从爷爷口中得知的任应岐的高大形象浮现在脑海里,那一刻,马昶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让这位英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23年踏寻英雄足迹

  做了这个决定后,马昶红开始南上北下,踏着任应岐当年的足迹,搜寻有关任应岐的一切资料。马昶红说刚开始研究任应岐是出于一种敬佩和好奇,后来成了一种兴趣,再后来不知不觉中成了一种责任。

  任应岐将军生在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马昶红到鲁山县档案馆、文史馆等查找资料,找任应岐的后人了解他当年的情况,打听到仓头乡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曾是任应岐的老部下,就急匆匆地前往拜访,并让照相馆为老人拍些照片资料。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马昶红发现个别文艺作品描写吉鸿昌将军就义时大义凛然,而描写任应岐时却说他对着吉鸿昌哭了。马昶红说,历史既要对后人负责,也要对得起历史人物。为了弄清楚这个细节,马昶红8次赶赴天津,几经周折找到天津任应岐外甥及其他亲属,联系北京市档案馆等方面的研究专家,终于从各方搜寻、汇集来的旧报刊资料中发现了旁证资料,证实任应岐在就义时候并未流泪。

  依然前行

  如今,马昶红搜集的有关任应岐的资料装订成一个本,有资料、有图片,16开本、厚达403页。经过他和一些史学家一起努力,终于把任应岐这位爱国英雄推进了人们的视野。

  “我现在经常接到一些史学研究会的邀请涵,史学家们都知道了任应岐将军是和吉鸿昌将军一样令人敬仰的,但是我觉得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想让更多的世人都知道。”想到清明节期间,很多人都要给烈士们扫墓,于是半个月前,马昶红自己花几千元钱印了很多资料,向扫墓的来宾们发放,宣传任应岐将军的革命事迹。

  说到他生活的现状,马昶红满脸的惆怅。“平常靠打零工为生,一个月几百元工资。这些年为了搜集资料,天南海北的跑,都是自费,一家人为了支持我搞研究省吃俭用,挺艰难。但你要问我后悔不?我肯定地说,不。”

  近日,在郑州烈士陵陈列馆内,一个中年男子一直拿着一沓资料向扫墓的来宾宣传烈士任应岐和吉鸿昌的英雄事迹,他的认真和执著感染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

  相关链接:

  任应岐将军生平

  任应岐,1892年生于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1923年,任应岐追随孙中山先生,在平定陈炯明叛乱中因战功升任旅长。1930年,他寓居天津,结识吉鸿昌并成为挚友。1934年5月,任应岐与共产党员吉鸿昌、南汉宸、宣侠父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主要任务是联合抗日反蒋军队,组织抗日武装,任应岐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1934年11月24日,42岁的任应岐和吉鸿昌在北平陆军监狱被枪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