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 风
3  
PDF 版
陈腐的“酒桌文化”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至今爱诗尤甚古体
解放前郑州的搭棚行业
虫王庙
郑州最早的花会
我与李宗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邑旧事
解放前郑州的搭棚行业
王瑞明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9  来源: 郑州日报  
  民国初年,当时郑州市面上已有绸缎、南货、杂货、盐商、钱庄、京货、酱菜、糕点、药材、棉花行、烟茶、饭店、旅馆等十八个行业,火车站下沿的席棚棉花商行、货栈、仓库、饭馆、茶社、戏园子随处可见。原有建筑不敷使用,为了应急,搭棚业应运而兴,流行开来。后来发展到临时性的市场开发、街道、乡村集市庙会上,有货棚、彩棚、凉棚、暖棚、喜棚、丧用棚、牌楼等各种用途的棚。李济通先生曾在“益民市场今昔”一文中记述:抗日战争胜利后,老坟岗集中一次性修建席棚500余间,入住各种店铺近500户。由此可以看出当年搭建席棚出动的棚匠之多,规模之大。

  解放前,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人,大都是无文化的体力劳动者,人叫“棚匠”,俗称“架子工”。据住在南彩小区的贺长贵老人谈:因生活所迫,他十几岁跟随父亲学干搭棚这一行。搭棚技术主要是系绳扣,熟练工扣的绳扣既简便又结实,拆卸时容易解开。那个年头,搭棚用的材料是木架杆和竹架杆、苇席、麻绳。搭棚技艺高超的工匠胆大,手脚麻利,会攀高,无论平地或在屋顶上立杆,很少挖坑,横三竖四,牢固可靠。经营搭棚业的行商,由于后有官方支持,承揽的都是些大型工程,他们除有固定工人外,临时从四乡雇工有时不下几百人,略加教练能爬高上低,就可干活去。搭棚业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室外作业非常艰苦,安全无保障,上架子摔伤的事时有发生。还经常受到工头的剥削,搭棚工每天所得收入低微,甚至难以养家糊口,极其清苦。

  解放后,搭棚业转入到建筑行业,劳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搭棚的“棚匠”一跃成为搭脚手架的架子工,是建筑工地上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工种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