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 风
3  
PDF 版
陈腐的“酒桌文化”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至今爱诗尤甚古体
解放前郑州的搭棚行业
虫王庙
郑州最早的花会
我与李宗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随笔
至今爱诗尤甚古体
乔梁庆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9  来源: 郑州日报  
  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我最喜欢诗,尤其是古体诗词。这一爱好从上高小时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

  我刚上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所有的课都停了,并且连课本也不发了。好像是到了1969年吧,上面让复课,但仍然没有教材,每人给发了一本《毛主席诗词》当课本。那时农村老师少,大多数老师都是“复合型人才”,往往既讲语文,又讲数学,同时还兼班主任。当时我们的那位“复合型”老师据说是个“老右派”,50多岁。课讲得还可以。但可能是怕讲错了担当不起,对《毛主席诗词》,他只领我们读,一句也不作解释。当时发的那本《毛主席诗词》是64开的小册子,红色封面,共收毛主席诗词36首。每篇诗词都是老师先领我们读几遍,然后让我们自己读。当时年纪小,理解力差,加之老师又不讲解,虽然把毛主席的36首诗词全部“学”了一遍,但对于什么叫词牌,什么叫七律,什么叫七绝,还都一概不懂,对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也似懂非懂。尽管如此,我却从此喜欢上了古体诗词。

  特殊的年代使我在从小便喜欢上了古体诗词,然而,又同样是那特殊年代使我这一兴趣在而后的中学时代没能及时得到强化、拓展。

  初中毕业后我便回乡务农,一干就是八年。当时的体力劳动十分繁重,每天要干10个小时以上。尽管家境贫寒,生活很艰辛,但可能是因为正处于生长旺盛期吧,我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却十分强烈,总是千方百计地挤时间找书看。而这期间一是农村极度贫穷,根本买不起书;二是文化饥荒,除毛选、毛主席语录和批林批孔的书籍外,书店里的书很少,特别是文艺类图书,更是奇缺。而“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图书又大都遭封,想找本书看看都很难。常常是一听说谁有本书,便立即去找人家借,有时甚至用几本书去换人家的一本看。并且是饥不择食,小说、剧本、医学、天文、地理,借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那时生产队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干农活,我只有在收工之后才能看书。不论早晚,每晚收工回来,我总要点上自制的墨水瓶柴油灯,再看上一两个小时的书。记得在1974年,我有幸借得一本《宋词一百首》,我用了差不多一个通宵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它。这是我除毛主席诗词外第一次接触到传统诗词,在这里我认识了苏轼、辛弃疾、陆游……而后又有幸借得了一本王力《诗词格律十讲》手抄本,当时我简直如获至宝,在先看过一遍之后,又一字不落地把它抄了下来。通过这两本书,我不仅对古体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从此开始动手写了起来,我的作品集中所收录的《游卧龙岗》、《隐山行》、《少农吟》等就是这时的作品。

  1979年,我凭借着多年来的广泛阅读,特别是曾看过大量线装古籍的古文基础和擅长写作的优势,考入了郑大中文系。虽然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遗憾的是,四年下来四十多门功课中只有古代文学涉及古体诗词的内容,并且又多侧重对诗人的创作道路、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分析,很少讲作品的谋篇布局,对平仄格律更仅仅是提及而已。后来虽然我曾在诗词方面也下过一些工夫,但对诗词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律诗的平仄格律始终没能学到家。所以,几十年来,尽管我对古体诗词一直深深地喜爱着,并进行着创作尝试,但不论是在遣词造句、谋境立意方面,还是在平仄格律方面,至今仍然还做不到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