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卢文军 文 唐 强 图
提起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观众对他并不陌生。在春节联欢晚会、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以及各种演出现场,他韵味十足的演唱总能使人感受到国粹的魅力。从事京剧艺术已经35年的于魁智至今仍奋战在推广京剧艺术的道路上,今明两日他将在省人民会堂表演京剧经典剧目。昨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国第一老生”。
京剧界第一个申报纳税
此次来郑的于魁智“身负重任”,除了演出,他还受命成为郑州国税局的形象大使和名誉税官,记者对他个人的纳税问题自然“兴趣浓厚”。
“来参加活动之前我也做着这样的心理准备,应当说,在纳税方面我做得很出色。”于魁智告诉记者,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应主动申报纳税的通知后,他是京剧界第一个向所在地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的公众人物。
“今年春节期间我一直很忙,录制完中央台春节晚会,又到澳洲慰问华人华侨。正月十一回到北京后,又忙着参加‘两会’,3月15日会议闭幕后,我第一个跑到地税所申报纳税。”于魁智颇为自豪地表示,“很荣幸,我出来的时候也有其他演艺界的人去,税务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确是京剧界第一个向所在地申报纳税的。”
于魁智还表示,在郑州演出结束后,京剧院还将回北京向当地交纳此次演出的演出税,演员个人的收入也将由京剧院一团向个人支付,“这是正规的团体演出,不是走穴。”
社会“多面手”
有观众称于魁智是振兴京剧的希望,有人赞美他是中国第一老生,不可否认,于魁智是个多面手: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又是一团之长,同时他还参与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各种社会活动。
“领军人物也好,振兴的希望也好,我觉得这是观众对我的期望,这对我自身是一个鞭策。”于魁智说,从一个学院毕业生走入中国京剧院,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把京剧继续发扬光大。
“很多人说,一个演员应该把精力放在舞台上而不是行政管理上,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于魁智说,非常庆幸的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很多事情他们都帮忙分担。“社会活动的确是占去一些时间,但这是国家给的荣誉,也是人民对我的期望。这时我不仅是一个京剧演员的身份,在宣传京剧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也愿意为社会,为自己所在的剧院效力。”于魁智表示,现在他更多地在思考表演团队及京剧艺术今后的发展。
在演员、团长及众多社会职务一肩挑的同时,于魁智也十分注重向其他地方戏的学习。于魁智高兴地说,这些年来河南排演出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我连看了几遍,对这些戏非常喜欢。”于魁智说,一个京剧演员要想发展,必须要吸收各个方面的姊妹艺术,“我们的前辈,包括梅先生、袁世海、李少春等,他们都和其他的地方戏曲有广泛的接触、亲密地联系,这对自身创造剧目、塑造舞台上人物都起到了丰富的作用。我觉得不单是河南,全国各个省份都有很多戏曲优秀人才和经典剧目,这对京剧艺术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京剧不是“黄昏艺术”
“现在很多人可能因为京剧某一场戏、某一次演出的票房不景气,就失去信心。”于魁智说,他认为京剧艺术并不像有些报道所说的是黄昏艺术、濒于灭亡。
“我接受过很多这样的采访,《人民日报》前段时间也有个主题在探讨‘京剧为何久振不兴?’我当时就反驳,你怎么知道不兴,你说什么时候是京剧辉煌?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时候是京剧辉煌还是中国人民的悲哀?”于魁智激动地连连发问,“八亿人民没有任何选择,包括我们河南豫剧都要移植京剧,那个时候一花独放,不允许其他姊妹艺术发展,那才是悲哀。现在,我们的舞台上繁花似锦,各个艺术品种都在舞台上争奇斗艳。我觉得这个时候本身就是艺术发展最好的时机!”
于魁智表示,现在艺术竞争非常激烈,但也有观众自发为他们创办了“素梅心香”“美哉,于魁智”等京剧戏迷网站。他认为,京剧有200多年历史,能够在这200多年众多艺术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因为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要拿一场戏的演出票房来衡量京剧的兴与衰,今天演出在这个剧场里可能有一百个甚至几十个人,但大家谁能想到多少观众在家锁定11套戏曲频道?”于魁智激动地表示,“我们的责任是如何去宣传普及、推广我们的优秀经典剧目,在培养接班人才的同时培养观众——我和我的同仁对京剧始终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