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00年前,在黄河中上游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座轩辕黄帝“铸鼎原”。华夏始祖黄帝在平定四方之后,统一了天下,首次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他在这里铸鼎铭功,点燃了华夏文明的圣火。
3月的一天,记者一行驱车由灵宝市前往黄帝“铸鼎原”。出市西行约25公里,公路两旁出现了高大肃穆的柏树丛,一处古建筑群若隐若现,巍然高耸,这就是由阳平镇政府于1992年修复的黄帝陵。
阳光下,莽莽苍苍的铸鼎原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显得静谧而深邃。黄帝陵前的广场两侧分立着高达数米的黑色“黄帝功德柱”,柱上的浮雕铭刻着嫘祖制衣、采铜铸鼎、仓颉造字、造指南车的历史。
拾级而上,穿阙门而过,进入宽阔幽静的陵园。迎面立着三尊高大的铜鼎(如图),这就是黄帝铸造“天”、“地”、“人”三鼎传说的再现,分别象征着天神、地神和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黄帝所铸的三鼎之中,“天”与“地”鼎高4.5米、重2吨,而中间的“人”鼎则突出高大一些:高4.55米、重2.1吨,这大概就是“人为上”思想最原始的理念。
大鼎北面的始祖殿,供奉着高2.9米的黄帝塑像,寓意黄帝出生于2月9日。黄帝陵最北面坐落着黄帝的衣冠冢,相传为黄帝铸鼎功成后,骑龙升天,百姓不忍黄帝离去,在挽留之中,仓促留下了黄帝靴,遂葬靴于此。
据《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阳平的荆山村就是一个遗址,阳平有一个村子现在还叫炉底村,相传就是黄帝炼铜铸鼎时用的炉子底。
站在铸鼎原黄帝陵最北面的山坡上,可以俯视黄河。千百年来,岁月的年轮满载着远古时期遥远的文明和大河一起滚滚向前,在中原大地上,繁衍出无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