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拍好看的文艺片
个性婚纱受青睐
剧组迟迟不给剧本
河南动漫节首次进校园
河南“舞林”大会高手云集
名剧《五世请缨》拍成电影
反映时代的呼声
选手突发心脏病猝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反映时代的呼声
——解读大型历史话剧《立秋》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陈 靖 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4-17  来源: 郑州日报  
  马家小姐瑶琴和许家公子昌仁定亲后,瑶琴在绣楼上苦等6年,昌仁终于留学回国,当瑶琴(前右)穿上嫁衣之时,却得知昌仁另有所爱。
  2005年至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首演至今四度晋京、四下“珠三角”、东进“长三角”;演出盛况创下了中国话剧界百年演出奇迹,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这种荣誉的主角只有一个——由山西省话剧团排演的大型历史话剧《立秋》。昨日,《立秋》结束了在郑州的3天演出再度晋京。在话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立秋》为何大获成功?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充满传奇色彩的《立秋》

  记者在演出后台见到山西省话剧团团长贾茂盛时,他正在接电话,略显疲惫的脸庞上写着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喜悦。“本来计划在郑州演5天,但是突然接到北京方面的通知要求我们参加话剧百年的演出活动,在郑州只能演3天了。”贾院长边接受记者采访,边不停接听各方打来的电话,有索要《立秋》光碟的,有邀请演出的,一旁的工作人员透露:“贾院长的手机一天三块电池都不够用。”

  “《立秋》整合了全国优秀话剧精英进行创作,光剧本就打磨了一年半,先后九易其稿;闻名全国的导演陈颙为了《立秋》还付出了生命代价。”贾茂盛介绍说,在首演前九天,陈导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牺牲在舞台上。“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导演不在了,对剧组来讲那真是个天大的打击,下一步怎么走,这个戏还能不能演下去,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贾院长说,这时,陈颙导演的学生、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看到老师作品未完成,他毅然接过重担,与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在六七天内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舞台合成。

  “从这一点说,《立秋》是一部戏里戏外都充满悲剧的作品。”贾茂盛回忆说,《立秋》终于上演了、成功了。陈颙、查明哲两位导演呕心沥血、前仆后继打造的《立秋》,正感动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立秋》讲的是“诚信”

  对记者“《立秋》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话剧?”的疑问,贾院长笑了:“《立秋》将所有故事情节都浓缩在立秋这一天,所有矛盾、冲突丝丝入扣、环环相连、高潮迭起,是这部戏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立秋》从2005年4月27日首演到今天,在全国一共演出260多场。“这部戏之所以能够在各地上演后不衰,主要原因是《立秋》立足于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反映时代的强音,如它表现了当今社会呼吁的‘诚信’。”贾茂盛提出,《立秋》中晋商不折不挠、诚信向上的精神,说到底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折射,也是百姓一直需要的精神。据了解,如今剧中马家大院的家训已经成为山西很多商家的信条。

  此外,《立秋》洋溢着浓郁的山西风味,也是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谓“《立秋》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俱佳”。

  酒香也要靠吆喝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良好的口碑再加上成功的市场运作,到目前为止,投资150多万元打造的《立秋》票房收入达到500多万元,观众达20多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评价《立秋》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品,好看、好听是它最首要的任务,然后思想性才能发挥作用。”本着这种“好看好听”的首要任务,山西省话剧团从剧本、演员到导演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2004年5月,太原公共汽车上大家谈论的都是《立秋》。”贾茂盛说,《立秋》走到了大江南北的12个省、30多个城市,都有这样的效应,其原因是他们坚持市场运作。“戏是好戏,但酒好也得靠吆喝。如何把观众请到剧场是第一难题。”贾茂盛说,“过去是我们求人家比较多,现在是人家主动跟我们联系,这是一个进步。”

  据贾茂盛介绍,《立秋》在北京“话剧百年”活动中最低票价20元,最高160元;以前在太原演出最高也只有120元,现在卖到280元,仍是一票难求。“买票买不上,人家找我要票的电话都打爆了。”

  观众的掌声和泪水就是对《立秋》的肯定,也是对《立秋》呼唤诚信、弘扬诚信的共鸣。也许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所评价的那样:“这部戏它不是属于一个山西的戏,它是一个属于中国文明的戏。《立秋》这部戏写了一个民族在文明生成的时候付出的艰辛和痛楚,对今天和未来,包括对海外的华人都能够引起一种道德共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