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3  4  
PDF 版
农历三月三
图片说明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我要智慧》《我要健康》《我要赚钱》
陇海院的丁香花
我与李宗仁
青龙山
困 境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农历三月三
慎廷凯
中原网  日期: 2007-04-18  来源: 郑州日报  
  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日子。

  我国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踏青的时节,多在农历二三月。此时人们结队出游,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而诗人骚客更是吟诵成篇,佳句华章比比皆是。如唐代诗人李白《春游》中的“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孟浩然《大堤行》中的“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欧阳修《阮郎归·踏青》中的“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以及朱熹《春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诗句,多是与踏青、游春相关的感怀和情景。

  古人于三月三日临水以祓除不祥,也叫“修禊”。《后汉书》记载,上巳之日,“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后来上巳逐渐演变为春日到水边饮宴游玩的节日。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云暮春之初“修禊”,以及“曲水流觞”故事,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元代忽必烈时期的名臣王恽,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是一位散曲作家,曾在柳圈词《正宫·双鸳鸯》中写道:“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其中所写的人们在耀眼的阳光下,头戴用柳条编制的“碧玉圈”,来到水边唱歌、嬉水、饮酒,举行除灾求福、祛除不洁,也是指三月三上巳节这天的活动。

  农历三月三,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杜甫也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诗中所写上巳曲江水边丽人之多,以及她们仪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就是当时京城长安三月三日活动的写照。

  其实,早在《诗经》当中,就有关于踏青、春游活动的记述。《郑风·溱洧》中所写的时间,就是在农历三月三,即上旬的巳日,又叫上巳节。每当此日,人们在溱水、洧河两岸聚会,手持兰草祛除不祥,祭鬼神祈求幸福。《溱洧》诗的第一段大意说,溱水与洧河,正春波荡漾啊。小伙与姑娘,正手持兰草啊,聚会在河岸旁啊。姑娘热情地邀请自己的心上人:“去看吗?”小伙说:“已经看过了。”“能再去看一回吗?”洧河堤外,场面宽大又热闹,小伙和姑娘相互逗笑,把芍药赠送给对方。诗句虽然俭朴,却生动地描写了古代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岸游春的欢乐情景。

  这首诗的背景,就在郑州地区的溱水与洧河两岸。溱水发源于新密(原密县),洧河发源于登封,流经新密境内,与洧河合二为一,称为双洎河。诗中所描写的,正是这一带节日的盛况。从《溱洧》中描写的场景看,三月三上巳节的聚会,内容不仅是游春嬉戏,还包含有祛除不洁的活动。参加活动的男女青年,人人手里拿着兰草、芍药,互相赠送,以表达情爱。人们为何把兰草、芍药作为礼物呢?因为兰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香气,可制芳香油,又可入中药,具祛暑、化湿等作用,古人采之以祛除不祥。芍药也是一种草本植物,花朵大而美丽,根部也可入中药。用兰草、芍药赠送对方,既表示祛除不祥之气,又表达情爱和美好的愿望。

  春风习习,杨柳依依。又将到了农历三月三,如果你来到双洎河岸边,也许看不到青年男女聚会嬉戏的场面,看不见互赠兰草、芍药的情景。《溱洧》诗中描写的纯朴习俗,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溱洧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仍具有极美的欣赏价值和魅力。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每当读一次那些优美的情诗,依然能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