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炎黄二帝塑像落成
3  4  
PDF 版
黄河岸边耸起华夏儿女的心灵坐标
巨塑工程蕴涵厚重文化
短信祈福 共颂祖先
炎黄二帝会盟与和谐诚信文化的开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黄河岸边耸起华夏儿女的心灵坐标
——写在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之际 ■本报记者 成 燕 通讯员 李坤儒 王 婷 文 丁友明 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4-19  来源: 郑州日报  
  8000年裴李岗圣火、6000年大河村文化、5000年华夏史诗、3600年商都文明……数千年来,在郑州广袤的黄土地上,演绎着一幕幕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当时间定格在公元2007年春天,历史又将记录下一个重要时刻:经过20年运作建设,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标志——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塑像于昨日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隆重举行落成庆典。

  滔滔黄河奔流东去,极目苍穹,慈祥智慧的炎帝与威严刚武的黄帝并肩而立,见证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被国内雕塑专家称为跨时最长、题材最宏大、建筑过程最复杂的炎黄塑像是怎样建成的?我们的目光投向上世纪80年代。

  著名雕塑家吴树华设计的炎黄二帝雕塑初稿;王仁民的奔走呼号;常香玉大师的义演;纬五路一小500名学生买冰棒钱的捐献……揭开了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建设的序幕。

  1987年春,因为要商量浮天阁的修改问题,郑州黄河游览区书记王仁民来到市群众艺术馆请教我省著名雕塑家吴树华。在吴的办公桌上,王仁民看到一个高约40厘米的雕塑。雕塑所塑造的两位老人威严庄重、智慧慈祥,触动了他心中的特殊情感。“老吴!这是什么?”“这是我为荥阳一家景区设计的炎黄二帝雕塑,现在因为资金原因项目被搁浅了!”“好!好!就让这个雕塑立在我们黄河岸边吧!”

  时至今日,讲起这段尘封记忆,炎黄二帝塑像的设计者——吴树华的心绪仍不能平静。他告诉记者,从1984年起,在世界范围兴起了寻根热潮,“炎黄子孙、同根同源”的呼声异常高涨。而当时,王仁民在出国考察中也深刻体会到炎黄子孙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

  如何为寻根热找到合适载体,如何为全球华人营造精神家园?这些问号在王仁民、吴树华心中挥之不去。兴建炎黄二帝巨塑的“种子”就此深深埋下。

  1987年10月15日,郑州黄河游览区(现黄河风景名胜区)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全球华人发出倡议: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智慧、力量的化身,是中国心、民族根、中华魂的象征。我们倡议,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在位于黄河之滨的郑州黄河游览区为炎黄二帝兴建高达106米的塑像。

  倡议一发出,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已离开舞台多年的豫剧大师常香玉携孙女小香玉义演五场,为兴建塑像募资。上到花甲老人,下到几岁孩童,市民纷纷来到位于省人民剧院的义演现场慷慨捐资。亲历当年感人场景的景区老职工告诉记者,1988年4月,郑州纬五路一小的500多名小学生把买冰棍的钱捐出来,硬币、纸币推成小山,共857.2元。短短几天,常香玉的义演收入及各种社会捐赠共计35万元。可对于庞大的工程来说,这仅仅是杯水车薪。

  作为炎黄雕塑的发起者,王仁民开始在各种场合为筹集资金“化缘”。在详细了解建设构想后,周谷城、萧克、程思远等多位领导及知名人士成为塑像建设的支持者。

  1988年12月底,炎黄巨塑筹委会在京成立。周谷城当选会长,萧克当选执行会长。筹委会成立后,周谷城为倡议书题词,随后数万份倡议书寄送到海外炎黄子孙中。

  经过全国600多位专家的多次研讨论证,1991年3月17日,炎黄塑像在郑定稿。炎帝被称为农业神,“始教天下种五谷”,因此面相慈祥、从容,是位智者的样子。而黄帝“造舟车,建宫室,命仓颉造字”,具有刚正、坚强、统率风度。在选址上,为便于京广线过往旅客瞻仰,最终确定为靠近铁路桥的会盟山,高度定为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

  1991年5月,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在听取雕塑筹建情况汇报后,当即决定落实100万元启动资金。随后,广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纷纷成立炎黄文化研究会,大批人士积极募捐。其中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募捐150余万元,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捐献价值180万元的青铜鼎一尊,天津炎黄文化研究会捐助现金2.1万元……

  1991年9月12日,筹备多年的塑像筹建工程举行奠基仪式。但因为资金问题,工程于3年后才正式动工。此后,塑像建设资金几度出现枯竭,直到2003年年底。

  历史性转折:炎黄二帝巨塑由民间筹资变为景区投资、政府贴息和社会支持、党委及政府谋划,这项巨大工程只用了3年多时间便告竣工。这里面,有省、市领导的关怀和鼎力支持,有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有黄河风景名胜区千余名职工的辛勤汗水。为此,雒国栋早生华发。

  2003年11月2日,王仁民接到一个电话,打来电话的是时任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

  正是这个“宝贵”的电话,给塑像工程带来转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2月13日,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黄河风景名胜区签订协议,将工程正式移交。至此,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主任雒国栋正式从王仁民手中接过接力棒。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后,停滞多年的工程于2004年6月28日复工。

  雒国栋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该工程的发展历程:项目运作前十多年是发动、论证、可研阶段,后来经过反复论证,确定建设内容,但因为该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靠民间资金运作相当困难。2004年3月,在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过渡的大背景下,郑州市成立了以时任市委副书记祁金立为组长、14个相关局委组成的“炎黄二帝塑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此后4个多月,经过雕塑、历史、文化界专家的多次论证,本着“科学合理及永久性”建设原则,专家们提出详尽修改方案。

  怎么建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又碰到资金难题。仅仅一周,黄河风景名胜区职工就集资5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此后,省建行、市商业银行又分别融资4000万元、2000万元,郑州市财政也给予贴息支持。但是,与1亿多元的投资总额相比,缺口依然很大。2005年,河南省炎黄二帝公益基金会表示愿意投资5000万元参与炎黄广场建设,并于5月22日签订合作协议。

  资金落实后,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又摆在2000多名建设者面前。一直高度关注塑像建设的原西安美院院长陈启楠说,该塑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与雕塑的结合体,在世界范围也很少见。负责工程建设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平山告诉记者,从2004年6月开工至2006年6月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解决从未碰到过的技术难题,仅邀请省会建筑专家召开论证会就达20余次,因无经验可循,建设过程可谓历尽艰辛。

  景区职工更难忘一幕幕感人场景:2004年8月17日,为推动工程进度,在雒国栋的带领下,几百名职工现场义务劳动。当大家按照要求把泥巴摔成一块块,同志们的衬衣都湿透了。2007年春节过后,随着庆典的日益临近,感受到任务的紧迫,景区提前50天进入“倒计时”,其间,大家没有休息过一天……

  在塑像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群老人在为巨塑工程矢志不渝地努力着:炎黄塑像的设计者——69岁的吴树华身患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靠注射胰岛素才能坚持工作,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建设一线。塑像建设倡议者——82岁的王仁民更是为兴建塑像付出毕生心血。黄河风景名胜区总工程师张新才年过古稀,依然带病坚守在建设一线。

  在数千建设者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下,工程稳步推进。2006年7月6日,炎黄二帝塑像主体工程验收;7月18日,塑像主体外挂石工程验收;2007年2月6日炎黄广场主要构筑物——祭坛竣工;2007年4月10日,工程全部完工。

  接受记者采访时,站在炎黄广场上,看着威严刚武的塑像,不惑之年就白发早生的雒国栋潸然泪下。

  北临万里黄河,背依苍茫群山,面向黄淮海大平原。在中原大地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上,耸立着我们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巨塑。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全球华人的文化坐标。

  背依巍巍邙山,望黄河滔滔东流,俯瞰华北大平原,一片苍茫。放眼望去,你会聆听到5000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参观过炎黄塑像的不少炎黄子孙,都发出如此感慨。在一次次的拜谒中,他们感受着“一条血脉万古流,巍巍炎黄是源头”的凝聚力。

  2006年3月3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前来参观炎黄塑像,并随后寄来题词“缅怀先祖”。

  丙戌年冬,中国书画大师范曾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创作并手书长达485字的《炎黄赋》:“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

  2007年4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河南考察时,专程参观炎黄塑像。省、市领导徐光春、李成玉、王文超、赵建才、丁世显等对塑像建设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这个春天,炎黄广场上游客如织。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拿着摄像机欣喜地拍摄着;20年后故地重游的贵州游客田冠军告诉记者,在飞机上看到有关炎黄塑像的报道,就直奔这儿来了;来自广东、新疆、云南的旅游团队也大批开赴黄河岸边……

  回眸塑像20年运作建设历程,1983年就到黄河风景名胜区(原黄河游览区)工作的雒国栋百感交集。他说,炎黄塑像的建成开放,不是靠哪一个人的运作,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成绩,塑像凝聚了所有关心支持该项目建设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及各级领导、建设者的共同心血,离开了这个群体,离开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心及各界的帮助,炎黄巨塑建设不可能在景区接手3年后就变成现实。他表示,以塑像落成庆典为分界点,炎黄文化将迎来一个全新起点。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景区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全力把炎黄塑像打造成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坐标。

  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5000年中华文明之所以百折不挠而一脉相承,生生不息,重要原因是拥有一个稳定的民族认同,无论何时何地,中华民族都视自己为炎黄子孙。在昨日举行的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庆典上,众多海内外华人从庄严的仪式中汲取崛起和腾飞的力量。

  而历史与沉睡在心底的力量一旦复苏,就化作神奇的动力融入生活。茫茫苍宇下,“炎黄二帝”生生不息地传承给华夏民族坚韧、开拓、勇敢的品格,并与炎黄子孙共同见证中华绵延不息的创业史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