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金玲在写作 |
|
核心提示
杨金玲,这位从贫困农村走入城市的中年汉子,在喧闹的都市里,他一直在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创作笑话。
为了自己的梦想,23年来,他放弃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把自己固守在自己的“笑话”梦中,他练就的“笑话”梦,能成为现实吗?
23年 为了生命的承诺
这是一栋被都市村庄层层包围着的民房,虽是正午,阳光很强,可院子里光线却有些昏暗。一楼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中,摆放着两个书柜,一个小书桌,两把椅子。简陋的房间里弥漫着浓重的劣质烟草味道,桌头上堆满了稿纸,足有两米高。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杨金玲每天坐上七八个小时写文章,创作笑话。因为买不起电脑杨金玲一直都用手写,长期的伏案笔耕让他腰酸脖子疼直到实在受不了啦才去到外面的街上转一圈回来后继续写。
这里,便是被人们称为“民间笑话大王”杨金玲的创作室。
堆积如山的文学手稿,一字一句都凝聚着他23年来创作的艰辛。
记者在采访时,杨金玲说,他现在正专心于两部长篇科幻类小说的创作为证实作品的可读性,杨金玲将其中的章节放到自己新开的博客上不想竟引来众博友如潮好评。
博友的鼓励给予了杨金玲莫大的信心和动力。每天早上杨金玲都会按时到租住的附近网吧里将自己的文章放进博客任博友们评论。
他说自己在申请博客时就承诺过,每天会准时更新文章。承诺是金,事实上,23年来为了曾经不能空许的承诺,一路风雨,在文学的路上杨金玲一直走得孤独而坚信。
苦涩的童年 坚强中成长
1969年10月10日杨金玲出生在登封告成镇石羊关村。这是一个地处山区的贫困小村庄,因家庭贫困,在他出生前的5月13日,身患重病的父亲为不连累家人带着无尽的遗恨在自家门后的一棵歪脖子柿树上上吊自杀了。5个月后杨金玲与父亲成为阴阳永难想见的陌路人,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父亲的去世,并没能改变这个清贫的家庭。更多的却是家庭从此陷入了纷争。哥哥、嫂子和母亲经常为了家事吵闹,这一切在杨金玲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印记。
杨金玲6岁那年,在与哥嫂结束了长达4年的家业纷争后母亲带着他和3个未成年的姐姐远走他乡,开始了另一种艰辛生活。
当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中期,集体挣工分吃饭身在异乡的他,饱受人欺负。因为没饭吃,每天都饿得头晕脑涨。但是让他欣慰的是那时候有学上,有书读。但是后来,家庭更加贫困,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因为他实在不忍心看到母亲为筹学费那愁苦的表情和四处借钱奔波的身影……
拿着期中考试语文百分试卷,杨金玲流着泪对母亲说自己不想上学了。老师找到杨金玲的母亲说:“您娃不上学太亏了。”这句话,成了杨金玲一生无法释怀的伤痛。不能上学是杨金玲此生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那种心灵深处的伤痛他没有放弃人生的梦想,他用文学实现着那曾经失去的一切。
杨金玲告诉记者,自己在童年时就非常喜欢看小人书。12岁那年上小学时学校里有钱人家的孩子拿小人书往外租,2分钱看一本为能看到心思神往的小人书他偷拿了二姐口袋里的两毛钱一口气看了10本为那两毛钱气得二姐大哭一场那两毛钱原是母亲给二姐用于购买四两盐钱啊!
但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没有怪他。在母亲眼里读书是文化人做的事儿子没能上学母亲内心深处也很歉疚。为让儿子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给儿子腾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几个姐姐先后出嫁后母亲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起早贪黑地种地。母亲深知儿子读书太少,底子薄为让儿子读更多的书每到秋收时节,母亲就把挑拣得干干净净的花生和大豆背到镇上卖成钱给杨金玲买书读。16岁那年,杨金玲就以他三年级的文化程度自修完了大学中文的全部课程
他说:是母亲给予了他一切,一生他最佩服的人就是母亲,最感谢、最感激的人还是母亲,如果没有母亲他也不会有今天。苦涩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学会了坚强成长。
生死边缘 他读懂了生命的含义
16岁那年的冬天,一场车祸险些使他命丧黄泉。3天后当杨金玲从昏迷中醒来时他首先看到坐在床前的母亲 。生死劫复,面对憔悴苍老的母亲,杨金玲用被子蒙住头,泪水夺眶而出。他觉得命运对母亲太残酷了。中年丧夫又险些让她老年丧子,也正是那一刻,杨金玲读懂了生命的全部含义。生命的价值是该为社会留下一些东西。生命的存在是有限的,为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他选择了文学因为文学是可以留存生命的最好方式。
确切地说杨金玲是想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他承诺过母亲有一天他要让自己的作品印到报纸上出一本自己的书当一个作家用赚来的稿费养活和孝敬母亲。为了儿子慈爱的母亲承受了太多的磨难。
1984年,杨金玲的第一首诗歌在湖南某部主办的刊物上发表了,拿着自己手写的稿子印成了铅字,那一刻他激动地流泪了。1986年一首真正代表杨金玲心声的诗《我的信仰》发表在郑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园》杂志上。作品的不断发表,在当时的登封县杨金玲成了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作为最有培养前途的文学作者杨金玲被吸收为登封县作家协会会员。
1989年杨金玲离开家乡到登封县城里卖煤球夜晚就在租来的小屋里埋头写作,隔三差五,母亲便会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给他送来米面。望着母亲瘦弱、单薄的身影艰难地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杨金玲往往是泪湿衣襟。他知道母亲的付出也是希望看到儿子能有出息的那一天。而这一天对于杨金玲来说走得太艰辛了,太难了。
活在“笑话”世界里的另类边缘人
在外界人眼中,杨金玲是个另类人。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别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大把大把挣钞票,而他却选择了文学创作。他自己戏称自己是一个活在“笑话”世界里的另类边缘人。
杨金玲说,在他的生活中最让他深感愧疚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自己的妻子。那是1991年10月的一次笔会上,杨金玲的妻子当时在被服厂上班平时也喜欢写作。因为同样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他们相识相爱了。杨金玲说:“如果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也不会有今天。”回想往事杨金玲很伤感。他觉得很对不起妻子,为了支持自己,结婚时妻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这么多年,妻子从没有过半句怨言,一直在支持鼓励着他。
1993年秋天,杨金玲和妻子带着刚满一岁的儿子怀揣刚卖过大豆的75元钱从贫困的家乡来到郑州寻找新的生活。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举目无亲内心那种凄凉让他们夫妻俩终生难忘。他们开始依靠摆地摊艰难维持生计,但有次被城管逮着了,把他们赖以生存的三轮车给没收了。无奈,他和妻子只好拉起板车卖煤球,后来,他和妻子还扫过大街。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一家3口炒西瓜皮当菜吃。
1993年中秋之夜,当万家团圆的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杨金玲和妻子手牵着4岁的儿子在为一斤月饼钱发愁。
那一年是杨金玲在郑州最为艰难的一年,笑对人生苦中作乐。那一年的秋天山西《笑话大王》杂志社分4期刊发了他的40篇笑话作品。300多元的稿费接济杨金玲一家3口渡过了难关,那也是杨金玲从事写作收获最多的稿费,一向从不流泪的杨金玲失声痛哭,也就从那时起杨金玲与笑话有了不解之缘。
如今在郑州生活了13年杨金玲和妻子依然过得很艰难,还是一无所有。但这一切并没阻挡他继续创作下去的信心,至今杨金玲已创作了上千万字的文学手稿,800余篇民间幽默故事笑话。他希望有一天将这些手稿集中修改,付梓成书。杨金玲不无忧虑的告诉记者随着母亲一天天变老他担心自己的书能不能顺利出版,了却母亲和自己的心愿。
至今杨金玲的生活还很贫穷一家3口仅靠妻子每月几百元微薄的工资上初中的儿子没有一分零花钱古稀之年的母亲还再为儿子的梦想默默辛劳着。
采访完杨金玲记者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沉重。他说:“文学创作23年我得到的是精神财富,失去的是一次次发财的机遇,可我又不能放弃,船到江心自己已没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