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立)吕先生昨日通过本报短信平台反映,他给长期住院的父亲找了个陪护,可没干几天,陪护就拿着预付的工资消失了。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像吕先生这样因雇用陪护产生的纠纷还有不少,由于监管难度大,目前我市医疗陪护市场人员杂收费乱。
据郑大一附院王医生介绍,人们患病期间自身免疫力很差,极易感染各种病菌。如果陪护人员本身就是某种病菌的携带者,那么极易与患者交叉感染,使之病情愈发严重。所以说,雇主在雇用陪护人员前,应该检查其是否具有健康证明。陪护人员应该对各类常见病种的生活护理有一些起码的了解,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陪护人员都是既没有医疗陪护培训证,也没有健康证的闲杂人。
此外,陪护市场收费混乱。我市一些专业陪护公司一般提供24小时、12小时、钟点工三种形式的服务,收费比较规范。但更多的陪护人员却是属于“游击队”形式的,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收费多少完全靠双方的讨价还价。
在骨科医院病房,患者家属孙先生说,医疗陪护人员流动频繁,工作随意性太大。别说“游击”陪护人员,就是受过专业培训的陪护人员,也没有几个能长久干下去的。边干着陪护,边找其他工作。一旦找到其他工作,马上就走了。
医疗陪护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一套规章制度,陪护人员也应该接受正规的培训和实践,像许多家政服务人员一样,能够做到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