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跨越的力量
3  4  
PDF 版
郑州工业 崛起中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郑州工业 崛起中原

中原网  日期: 2007-04-26  来源: 郑州日报  
  过去篇

  二○○六年,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名单尘埃落定,郑州赫然在列。这不仅意味着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郑州享受到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更意味着国家为郑州工业的辉煌历史授予了一枚荣誉勋章。

  初具规模的

  工业基地

  建国伊始,百业待兴。郑州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共和国的工业宠儿。一大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陆续落郑建成,郑州工业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到199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6.46亿元,为1949年的512倍;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12.2%提高到48.5%,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对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闻名全国的“郑州纺织”。1951年,由国家投资建成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后更名为郑棉二厂)。在随后的1953年~1958年5年间,国家又投资1.76亿元,在郑州西郊相继建成了郑棉一、三、四、五、六等5个大型纺织厂。1958年,为使郑州纺织工业形成配套能力,国家又相继建设了大型印染企业郑州印染厂与纺织机械装备的大型企业河南省纺织机械厂和河南第一纺织器材厂。同时,郑州纺织工学院、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建成。上世纪60年代初,郑州已经形成了一个占地1万亩、科研与生产配套的纺织工业区,超出了老郑州的市区面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许多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郑州视察过纺织工业。到1990年,郑州市的纺织工业企业达到260多家,化学纤维年生产能力3000吨。同时拥有毛、麻、丝、针织设备和相当规模的纺织机械制造、纺织器材生产能力。当年全市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占全省纺织工业的24.81%,出口产品大类200多个品种,占全市出口值的60%,占省纺织品出口值的32.23%。1951年~1990年期间,共计为国家积累资金56亿元,是国家投资的5.6倍。郑州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纺织城”。

  蓬勃兴起的“郑州制造”。国家在郑州兴建纺织行业的同时,还先后建立了以郑州水工机械厂、工程机械厂、煤矿机械厂、发电设备厂、照相机厂等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企业,并成立了与之相配套的河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金属制品研究院、机械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郑州工业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研发水平突飞猛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1960年郑州水工机械厂研制成功4x400型自动化混凝土搅拌楼,填补国内空白。

  ──1962年,郑州工程机械厂研制成功C-6106型自行式铲运机和C3-6型拖式铲运机,填补国内产品空白。之后,又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工程机械、第一台液力变矩器和第一台动力变速箱。

  ──1964年,郑州煤矿机械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液压支架。

  ──1980年,郑州发电设备厂研制成功我国最大的移动电站200千瓦双轴挂车电站。

  ──1981年,郑州照相机厂研制投产的第三代102B型投影器在世界银行招标中,战胜了美、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2家公司的老牌产品夺魁中标,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

  ──1982年,郑州供电局与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应用于电力网供系统的微机三遥(遥测、遥信、遥控)MDY-1型远动装置。

  ──1983年,郑州市仪器仪表厂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创的JS11-II型磁性物测试仪,弥补了工业生产和各种磨料物磁性含量测量的空白。

  ……

  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随着纺织城的崛起,随着一批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投产,郑州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纺织、食品、卷烟、饮料、服装、造纸、制革等为主的轻工业,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机、机床、汽车、电缆、磨料磨具、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等为主的重工业,由小到大,齐头并进。在全国144个工业门类中,郑州占有116个,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全国腹地辐射力较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未来篇 

  二○○六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跨越式发展动员大会,确定了“五个二”的奋斗目标,郑州工业再次搭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园区建设工程”、“扶优扶强工程”和“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实施和持续开展正在成为推动郑州工业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给未来的郑州工业带来了无尽遐想……

  占据中部崛起的

  工业高地

  

  

  “十一五”开局初战告捷。到年底,预计郑州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92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3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3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60%以上,其中利润18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0%以上;全部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左右。

  扶优扶强助推大企业快速发展。大企业(集团)培育成效明显。预计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超过20户,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

  园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市33家重点工业园区和集群区聚集企业5895户,其中2006年新入驻企业达到1000余户。预计将完成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完成工业投入1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

  项目建设再添发展后劲。全市工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7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275个重点工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

  尽管郑州工业取得了骄人成绩,但国家、省和市对未来郑州工业发展的期望也更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要求河南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温家宝总理视察河南时,要求河南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省八次党代会期间,徐光春书记再次强调: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要努力发挥“六个力”,当好中原崛起的“排头兵”。

  郑州市委、市政府在跨越式发展大会上对未来郑州工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到2008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要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比2005年翻一番”。

  ……

  郑州工业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工业总量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全国各地以工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各地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力度更大,工业发展呈现出“产业大转移,结构大调整,企业大重组,项目大布局,人才大流动,资本大融通”的逼人态势。

  郑州工业重任在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市”意识,始终坚持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不进则退!

  郑州工业孕育着新的巨变——

  随着未来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加快实施,郑州工业发展占天时、具地利、得人和。在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下,随着郑州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郑州工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主题!

  工业崛起正当时,跨越发展谱新篇。依照郑州工业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郑州工业将顺利实现“三个一千亿”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郑州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800亿元,将为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中部崛起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现在篇

  党的“十六大”以后,郑州工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奋起直追,着力“拉长工业短腿”。二○○三年至二○○五年,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项目投入、利税、利润等各项工业经济指标实现三年翻番,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郑州正在成为黄河之畔迅速崛起的工业新城。

  现代化的

  新型工业城市

  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十五”时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依次为11.2%、13.5%、17.7%、19.1%和22.55%。到2005年年底,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759.7亿元,是“九五”末309.9亿元的2.45倍;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2%提高到46.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9.7亿元,是“九五”末187.5亿元的3.04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第7位,在6个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在40个中心城市中位居第17位。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54.6亿元,是“九五”末530.9亿元的3.3倍;实现利税230亿元,是“九五”末67.2亿元的3.42倍;实现利润124.4亿元,是“九五”末26亿元的4.78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九五”末的112.6%提高到195.5%。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工业就业人员达到80万人。

  优势行业竞相发力。2005年,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煤电铝产业、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纺织服装业等为代表的优势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8.6%。主要产品产能取得新突破。其中:原煤产量达到6217万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406.8万千瓦,发电量突破200亿度,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氧化铝产量达到171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铝材加工能力49万吨,居全国前三位,铝板带箔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汽车年产量达到35817辆,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产销量全国第一;郑州日产的高档皮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郑州红宇生产的红宇冷藏车占国内市场的40%以上;纺织装备产量达到5.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郑纺机生产的LMA451系列预缩机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郑煤机生产的液压支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7%,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化纤女裤年产量达到2亿多条,占全国同类市场的5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男装西裤和板裤的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六分之一,成为全国男裤的第六大生产基地;速冻米面食品产量达到32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方便面和面粉加工均居全国前三位;啤酒产量达到42万千升,金星啤酒集团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四位;卷烟年生产400亿支,新烟集团红旗渠牌卷烟销量进入全国名优卷烟前五位。

  企业发展再摘桂冠。2005年,三全、思念和河南花花牛等3户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郑煤集团、郑煤机、国投郑州能源公司、新登集团公司等4户企业进入2005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百强;中铝河南分公司和竹林耐材公司、河南耕生公司入选全国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宇通公司、新烟集团、郑煤集团、郑烟、登电、豫联能源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排行榜;宇通、思念、三全成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郑州日产入选“2004~2005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河南宏展实业、河南牧鹤饲料公司入选“全国三十强饲料企业”;郑烟总厂等四家企业入围“中国纳税500强企业排行榜”;庆安化工、郑煤电入围“2005第二届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明泰铝业、豫联能源入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销售收入前50强”。

  成绩固然可喜,经验更需总结。近年来,郑州工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建国伊始国家对郑州工业的大规模的投入,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无处不体现出对工业的高度重视。

  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以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项目予以大力支持,切实加大工业投入。2002年实施工业易地搬迁改造项目,2003年抓“双高一优”项目,2004年实施百项技改工程,2005年狠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市工业技改投入连续四年实现翻番,2005年达到271.4亿元。一批重点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工业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

  始终坚持大力培育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市委、市政府明确把汽车、装备制造业、煤电铝产业、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行业作为重点行业,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从项目、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等十个方面积极扶持,促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已达到306户,比2000年新增215户。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企业达到77户,比2000年增加59户;10亿-50亿企业18户,比2000年增加14户。

  始终坚持集群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全市工业实现集群、集中、集约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05年,全市已初步建成的工业园区和集群区65个,进入园区企业449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79家,实现销售收入720亿元。

  始终坚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郑州工业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精益化;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74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48户,市级22户。技术中心企业年企业技术开发项目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以上,企业年新产品开发数量达到500个以上。

  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先后促成菲律宾生力集团与奥克集团结为合作伙伴,荷兰帝斯曼公司与天津新郑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东风汽车公司成功收购日产股份。重点引进世界知名企业,法国拉法基、德国西门子、统一集团、康师傅集团等知名品牌纷纷到郑州落户。在走出去方面,宇通公司在兰州、重庆、洛阳等建立分厂,金星啤酒集团、三全集团等大企业在外地从全国市场布局考虑建立了多家分厂……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