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跨越的力量
3  4  
PDF 版
为纺织工业城贴上时代的标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为纺织工业城贴上时代的标签
——郑州纺织服装业巡礼
中原网  日期: 2007-04-26  来源: 郑州日报  
  北京办展会,济南集体秀,郑州银基商贸城设展厅……近年来,特别是二○○四年以来,郑州服装产业越来越喜欢“表演”了。这种表演,不但吸引了业界的眼球,更赢得了市场的喝彩,现在,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沿海内地,到处都闪动着郑州女裤的风采。这种风采,让郑州骄傲,让郑州自豪,在给郑州工业经济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郑州工业贴上了现代时尚的情绪和色彩。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郑州女裤

  业内人士指出,郑州女裤的崛起,首先是郑州女裤产业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郑州女裤的生产加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时,一批小型私营服装企业从小作坊起步,不断探索、改革,努力在艰难的市场竞争中打拼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了产业的整体优势。

  另外,服装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呼吁分不开。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其他地方,只要是郑州服装企业的有关活动,郑州的市领导多会亲临现场。2004年4月,梦舒雅在北京承办“首届中国女裤论坛”,两位副市长前往现场。服装商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号召企业联合起来,策划集体行为,形成整体优势,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崛起。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目前已拥有一定实力的女裤服装生产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年产化纤女裤2亿多条。郑州的化纤女裤产销量已超过广东居全国之首,成为中国最大的化纤女裤生产基地。并涌现出“梦舒雅”、“娅丽达”等一批年产女裤百万条以上、在国内服装业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

  眼下,“中国女裤看郑州”,已是全国服装业界和消费者的共识。

  纺织——郑州服装业的历史根基

  郑州曾经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城市,虽然这一称谓目前有些名不符实,但郑州纺织工业过去的辉煌及其留下来的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和人脉网络,却是郑州服装业得以崛起的基础。

  “一五”时期,国家在郑州投资建设了以棉纺织为主,印染、化纤、服装、纺织机械和器材相配套的纺织企业,他们中的一些企业虽然在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中有较大的起伏,但也有企业生存了下来。2006年,列入市统计的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8户,固定资产26.4亿元,纺机1.3万台,纱锭58万锭。各类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24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其中仅从事服装生产加工的就有10万人,服装流通领域20万人,64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其中,泰阳公司(原三棉)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领秀服饰公司完成销售收入2862万元,销售女裤52万条;太可思服饰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1亿元,销售西服137万套。

  服装与纺织业一齐舞蹈

  业内人士表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通过市场杠杆,积极引导纺织服装企业追随市场潮流和发展趋势,采取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信息化并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我市现有纺织服装产业现状、统筹规划,结合打造“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中原区须水镇元通纺织集中加工区、二七服装集中加工区和新密曲梁服装集中加工区的建设和完善,加快纺织服装企业进入加工区步伐,同时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产品集聚效应,引导市内纺织服装企业退市进郊,通过整体搬迁改造,实现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人力资源整合、整体效益提高的战略目标,全面带动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各种形式进入服装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合作建立基地、技术中心等。鼓励、支持服装企业引进不同层次的设计专业技术人才,在引进人才方面企业可享受市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扶持各种形式的时装表演,培养发展时装模特队伍,把时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产业进行培育。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要发挥现有嵩岳集团、中原光大、东昌、中州化纤和梦舒雅、娅丽达、太可思等一批纺织、印染、服装骨干企业的优势带动作用,鼓励其迅速膨胀规模,做大做强。扶持、培育一批产品精、机制灵活、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投入,促其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营,形成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中坚力量。

  郑州的服装业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但在品牌的档次和知名度上仍有一定差距。今后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兄弟”牌高档精支高密、厚重织物和系列休闲服面料、“三棉”牌细支高密、轻薄织物和系列高档色织衬衫、休闲装饰面料、“凤凰台”牌纯纺、混纺交并织物、新型化纤仿真超真高档服装面料、“雪山”品牌优质高档色纺纱、针织等功能用纱,梦舒雅、娅丽达、太可思、渡森、五朵云、金戈威、红宝、祥和、天牌等一批服装品牌的争创工作,使有效的资产向名牌优势企业流动。重点培植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较强的纺织服装企业,推动纺织服装业名牌战略的实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