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9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我军曾有两部穿过苏式军服
十世班禅大师法体安放揭秘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卖官
母亲与总统
厉山本纪
袁世凯逼“选举”
玛利亚手套
带着微笑去上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我军曾有两部穿过苏式军服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1  来源: 郑州日报  
  很少有人知道,战争时期我军曾有两支部队穿过苏式军服。

  第一支是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

  1940年初,东北的抗日斗争到了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残酷的讨伐,东北抗联伤亡惨重,从建军时期的10万余人锐减到3000多人。为保存中共在东北惟一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战略转移,除留下少数部队坚持战斗外,其余大部分陆续撤退到苏联远东境内。至1942年前后,在海参崴以北26公里处与伯力东北方向70公里处,分别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南、北野营两个训练基地。

  1942年7月,苏联同意将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南、北野营以及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抗联部队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并委任周保中为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后改任政治副旅长)。教导旅另授番号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亦称中国旅),对外代号为8461步兵特别旅。全旅1500人。

  8月1日,由东北抗联部队改编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正式组建完成。教导旅名义上归苏联红军远东部队代管,装备由苏联方面供应,服装按苏军陆军服装配发,干部战士分别授予苏军军官、士兵军衔,凡正排长以上者按苏军军官标准发薪金。但在内部保持抗联的独立性和中共的单独组织系统,执行抗联独立的战斗任务。

  既然抗联教导旅纳入了苏军编制,也就很自然地按照苏军的规定给各级官兵授予军衔了。于是,抗联的领导人肩上便有了被东北人称为“大军杠”的军衔标志。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红军迅即出兵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配合苏联红军,参加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抗战胜利后,教导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各级官兵的军衔也随之取消,但是,苏式军服暂时继续穿用。

  第二支穿过苏式军服的部队,是新疆民族军。

  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举行武装暴动。不久,这场暴动发展到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亦称“三区革命”。1945年4月8日,在伊宁以暴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了新疆民族军。帕里诺夫任总指挥,下辖8个团又4个营共1.5万余人。7月,民族军主力在苏联红军援助下,向塔城、阿尔泰地区进军,而后挺进准噶尔腹地。9月下旬,进抵玛纳斯河西岸,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威胁迪化(今乌鲁木齐)。此时,民族军发展到13个团共约3万人。三区民族军共17个团,其中13个团是骑兵团,2个独立骑兵师,5个步兵旅。民族军从组织上到装备上都得到苏联的帮助,穿苏式军服,并实行苏联军衔制。

  1949年10月,民族军为接应人民解放军入疆,自玛纳斯河以西分别进至东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达迪化,与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会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军在伊宁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法铁伊·伊凡诺维奇·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两个独立骑兵团,共1.3万余人。归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建制。

  民族军被改编为第五军后,不再实行军衔制,但苏式军服仍穿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军服式样。

  摘自《党史博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