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3  4  
PDF 版
专利转化让企业频频获利
郑州日产产业园奠基
农民热衷购买农机
捐款不多 爱心珍贵
礼品西瓜:好看 好吃 好卖
百名村官学习电脑
10余万煤矿赔偿款装入私囊
古稀老人的“故事经”
企业热心捐资助教
备足物资安全度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巩义
专利转化让企业频频获利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5  来源: 郑州日报  
  新密

  “土专家”成了领路人

  本报讯(记者 李鲁愿 通讯员 马文博)记者日前从巩义市获悉,该市第五耐火材料厂的“高导热微孔模压炭砖及其生产方法”被评为2006年度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专利技术实施不到5个月时间,就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8万人民币,外汇2500万美元。

  据了解,仅2006年巩义市就完成专利申请204件,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的近25%,有近80%的专利申请正在转化实施,为巩义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豫联集团作为省百户重点企业,在2005年以前是“零专利”,为了帮助企业打破这一现状,巩义市多次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指导,帮助该企业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两年来,该企业共申请专利35件。企业的专利成果实施转化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去年,豫联集团的“铝电解槽系列不停电停(开)电解槽的装置及方法”破解了世界性难题,围绕这一技术共申请7件专利,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

  加快专利转化,给巩义的传统产业带来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耐火材料作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过去大多存在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耐火材料的产品档次,巩义市成立了耐火材料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走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指导培训。经过不懈的努力,去年该市耐火材料企业共申请专利近50件,50%是发明专利,这些专利现在已全部转化实施,有力带动了耐火材料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其中,耕生集团的“混铁炉整体浇注工艺”实施一年就新增销售收入1085万元。如今,专利转化让巩义企业“频尝甜头”。

  本报讯(记者 刘俊礼 通讯员 王炎军 张宏涛)“聘请一位顾问、掌握一门特长、发展一项生产、致富一户家庭”,这是曲梁乡团委开展的扶持贫困青年户“脱贫致富”活动中的宗旨,也是新密开展着力培育“土专家”、“养猪王”、“水果王”等致富能人、建设新农村的缩影。

  “种植金银花,不仅要了解它的生长习性,还要学会病虫害防治和储藏……”20多名村民认真地听着金银花土专家慎广建的讲解。这是日前记者在新密市尖山乡沙古堆村看到的情景。现在正是金银花剪枝整行的关键季节,村民早早守候在指导现场,生怕错过技术讲解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如今,像慎广建这样土生土长、乐于为民的“土专家”在新密越来越多,深受农民欢迎。

  据了解,新密市制订乡土人才培养方案,把握好“选、培、用、引”四个环节,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在对乡土人才的培训中,以党校、基地、现场、示范户、论坛、网络等“六课堂”为依托,以企业车间、科技示范园区和种植养殖现场为大本营。同时组织全市农业、畜牧、农机、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走出机关走向田间地头,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与帮扶能力,这一开在农民家门口的“无墙学校”、“免费大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土专家、土秀才。

  科技人员的“帮、传、带”,“土专家”和“土秀才”的有机结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新密市城关镇张宝生堪称农机专家如今他家有农用运输车1辆,联合收割机2台,东方红一700型拖拉机2台,配套还田机、旋耕机、深耕犁等,农忙时从事农田作业,农闲时搞运输,年纯收入5万多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群众购买农机热像他这样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有20余户。

  据悉,该市还对乡土人才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资金、技术上对乡土人才给予倾斜照顾,帮助解决具体的困难;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不同类型的乡土人才创业。

  如今,全市乡土人才已有1万人,他们靠自己掌握的实用技术,在城乡创办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等近500个,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