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郑风
3  
PDF 版
“鲶鱼效应”因何减弱
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
图片说明
格调女性
团泊洼的秋天
珍惜缘分
闲言画语
图片说明
大国人出访注意事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商都钟鼓
“鲶鱼效应”因何减弱
熊丙奇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6  来源: 郑州日报  
  香港地区的大学来内地招生,去年曾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今年,随着高考季节的到来,港校的内地招生又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香港地区的大学在内地的招生,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内地高校的触动,他们所起的作用,类似于“鲶鱼效应”(所谓“鲶鱼效应”是指在运送沙丁鱼的过程中,在鱼槽中放一些鲶鱼,让沙丁鱼紧张起来,增加群体活力,防止死亡)。

  但笔者发现,有几方面因素,正阻碍“鲶鱼效应”的发挥。

  一是国内高校的不以为然。根据香港地区的规定,所有高校招生非本地本科生,规模不得超过10%,因此,香港地区的大学,即使将所有非本地生招生计划投放内地,也不过1000多人。这1000多人对内地900多万的报考者、500多万的录取数来说,实在是一个小数目,对于内地的一批名校来说,难以触动他们对办学理念、教育质量、服务措施进行反思。一方面,这1000多名分摊在每所学校,即便流失的是优质生源,也仅仅只有几十名到上百名;另一方面,经过保送生招生、5%自主招生、自主选拔录取等各种招生手段,这些学校相信自己已经把大多数真正的顶尖人才揽入门下。更重要的是,内地高校并不会因为优质生源的流失,而自觉低人一等,也不会因为优质生源的流失,而失去国家重点投入的资金。所以,面对社会要求内地大学用奖学金手段来争取优质生源的呼声,很多大学并没有积极响应的意思。

  二是港校自身对内地高校的“适应调整”。2006年以前,对于参加统一录取的学校来说,所有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而对于自主录取的学校来说,有关考生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有一些考生被几所独立自主招生港校录取以及一所统一招生高校录取,然后比较各校情况作出选择的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最后被港校吸引走,就是这种原因。而由于国内统一招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对学校和考生来说,均是如此),因此,被抢走的名额在当年将无法弥补,于是造成教育资源某种程度的浪费——在美国,一流大学招生达到70%的到位率已经相当不错,但这有多次录取以及雄厚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对于这种情况,香港地区的高校有要求自费学生在录取时缴纳一万元的规定,港校认为,这是提前缴纳的注册费,以便办理有关入学手续,而国内舆论则认为这是“留位费”;为尽量避免国内高校遭遇这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今年则要求,所有参与录取学校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完成招生,并提走被录取学生的档案,也就是说,尽可能保证每位考生在规定录取时间结束,只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自主录取的港校,可以相互竞争生源,但无法再从统一录取的学校中抢走已录取的名额。很显然,这种规定,将减弱港校对内地大学的冲击,已经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状元”再被港校抢走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是港校招生存在自身的缺陷。香港中文大学有关负责人在谈起内地招生时认为,香港地区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尤其是自主招生中各自为阵的状态,造成了招生成本过大。自主招生的学校,要举行单独的笔试、面试,无疑既增加学校的招生成本,又增加学生的申请成本。而据了解,由于内地考生分布广,香港地区大学招生人手有限,一些大学将招生工作委托给内地的咨询机构,而且面试考察时间十分短暂,很显然,这与学校的人员(专家、教授)参与面试选拔人才有很大的差距,而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也无法深入进行。这些情况,从长远看,有可能伤害香港地区大学在内地招生的形象。

  如何发挥港校在内地招生的“鲶鱼效应”,值得内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香港地区高校的思考。不尝试多元录取体制,不直面学校之间的竞争,用限制的办法规避由学生选择带来的竞争压力,就无法给内地高校带来真正的竞争。同样,不关注考生的利益,也无法使港校在内地的招生健康发展,给内地高校起到良好的示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