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熊野昭一:热爱黄河的日本“民间使者”
全国6省份争夺第三个新特区名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全国6省份争夺第三个新特区名额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6  来源: 郑州日报  
  “新特区热”在各地蔓延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并发展之后,目前,湖北、湖南、辽宁、广西、四川、广东等地区正在同时发力争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因为有别于1979年起陆续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人们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俗称为“新特区”。在申报的省市当中,虽然有些省份做了一些准备,但大多数省市还处在“观望期”,“先报名,后计划”的地方不在少数。

  专家坦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激烈的竞争局面,其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目前,在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由于国家暂时没有相关办法出台,所以各地最近主要是自行组织力量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其中,引起外界广泛关注的地区有广西、辽宁、湖南和广州等地。

  

  广东:广州开发区升级为“新区”

  

  日前,广州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薛晓峰表示,广州开发区将积极配合广州市有关部门向广东省政府、国务院申报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称“新特区”),争取省、市相关综合改革在广州开发区先行先试。

  4月13日,广州开发区宣传部一位姓林的处长向记者表示:“就目前广州开发区申报‘新特区’的相关内容和意向,我们还不能提供。”据悉,早在2005年8月,广州开发区就已准备向国务院申请成为“新特区”。

  据了解,广州开发区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是唯一个采用“四区合一”管理模式的开发区,所管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都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功能区。

  1月27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萝岗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悦伦表示,广州开发区正在酝酿向北扩展,将北部现代生态农业园纳入开发区,广州开发区拟扩区的方案目前已经向国务院申请,等待审批。

  

  辽宁:沈北新区升为“国家级”

  

  2006年12月,辽宁省经请示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准沈北新区为辽宁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把这一头衔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的报告也已经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几个月来,沈阳市委常委、沈北新区区委书记王世伟成了“空中飞人”,他奔波在沈阳、香港、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之间,四块沈北新区的区域位置宣传板也跟着他随机辗转各地。

  记者:沈北新区申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什么?

  王世伟:沈北新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按照“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沈北新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记者:沈北新区申请新特区的优势有哪些?

  王世伟:首先,沈北新区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我们已集中培育发展了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光电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以物流商贸、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休闲旅游、生态居住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和开发开放平台狠抓项目引进,各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

  其次,沈北新区已经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和社会事业体系。

  第三,沈北新区已经取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

  

  广西:北部湾期待“新政策”

  

  目前,广西方面正积极申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据专家介绍,申请在经济区内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非常重要,如果获得批准,将可以在土地流转、金融、港口保税、通关便利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进行先行先试改革的权力。

  广西将如何申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此,记者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王跃飞。

  记者:广西何时提出申请新特区?准备将新特区设在哪里?

  王跃飞:在全国“两会”期间,广西代表团的68名全国人大代表及1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请求国家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国家经济开发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由广西沿海的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市为主体组成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位居中国-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为此,2006年3月自治区成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规划建设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重要资源整合和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等。

  记者:希望中央给予什么样的具体政策?

  王跃飞:首先,建议国家加快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大通道和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

  其次,建议国家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产业基地。

  第三,建议国家支持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

  

  湖南:长株潭从“一体化”升级为“新特区”

  

  当申请加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称“新特区”)的呼声不断从各地传出之际,已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重点经济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实践的长株潭(指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此时却风平浪静:既无政府的主要领导出来表态,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极其有限。然而,4月10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长株潭办”)一位负责人正与湖南省主要领导的秘书通电话,说立即要把一份关于“长株潭新区”的方案转呈省领导,再由省领导上交国家发改委。

  “形势逼人。”放下电话后,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株潭新区的事,由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亲自操作。”

  就如何推进长株潭新区建设的问题,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解释,2006年6月,湖南省即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设立长株潭新区。当时,国家发改委领导非常重视,同年8月来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指导,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据了解,此次提交的新的“长株潭新区开发建设”方案,是按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要求对原有申请方案做了局部调整,新方案将更加符合改革、示范和发展的要求。

  据悉,今年赴京参加“两会”的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带队拜会中央各部委高层,并请国家发改委指导湖南抓紧完成试点方案和行动计划,以上报国务院获批。

  “如果中央批准长株潭新区成立,湖南将在土地制度、金融制度、财税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上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在采访中,基本所有湖南的官员都认为,不管申‘新特区’的事情成功与否,湖南都将遵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即在一个时期内,仍将高度重视基础工作、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三个基础,是事关湖南发展的关键,也是长株潭实现突围的关键。”

  

  上海浦东新区:“颠覆性”改革

  

  4月24日,记者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获得信息,《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下称《决定草案》)已提交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35次会议审议。

  4月26日,该草案获得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授权变通执行地方性法规,成为浦东新区制度创新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黄钰介绍,《决定草案》提出的“授权”包含两层含义:变通执行现有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对法律、法规未作规定,属于本市地方性法规权限范围内的事项,由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授权先行先试。

  同时,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陈德铭指出,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改革“试验田”,在新一轮“新特区”建设中,制度创新首当其冲。据介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浦东新区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举措,如成立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外汇市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试行外汇“九条”措施。

  “除此之外,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也将遭遇最大的‘颠覆性’改革,以适应‘新特区’在新一轮竞争中的发展需要。”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刘正义向记者表示。

  

  天津滨海新区:金融突破

  

  “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第一区。”4月16日上午,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邢春生说到“第一区”三个字,陡然加重了音调。

  从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批准天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天津市正式编制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已经在今年春节前报送国家发改委以及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因为《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总体方案涉及很多个方面,需要国家各相关职能部门同意,现在总体方案还在协调当中,“但不会等很久了”。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下发一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变化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持续发展,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国务院给予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研究室副主任邢春生对滨海新区的总结言简意赅,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滨海新区已经或将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一是金融的改革和创新。

  二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是对外开放。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尽管目前对于国家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何时设立还没有确定,但是各地争相申请设立“新特区”的呼声很高。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也通过不同方式运作,希望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深圳、沈阳、长珠潭、郑州、西安等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这些地区申请设立“新特区”,一方面是大张旗鼓为区域发展造势,另一方面更是看到了“新特区”巨大的政策含金量,亦即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的很多优惠。            据《中国经济周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