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都市新闻
3  4  
PDF 版
招募爱心志愿者 一天报名近百人
第五列动车组 昨日落户郑州
“下辈子我们还做邻居”
不会取消
这个市场实在乱 有关部门快管管
她的座位该不该让?
短信调查
对于失足青年 多些宽容理解
短信话题
短信往来
一枚硬币 引发的血案
短信回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对门居住50年 亲如一家令人赞
“下辈子我们还做邻居”
本报记者 刘 招 通讯员 欧曼茹 文 李 焱 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7  来源: 郑州日报  
  “刚做好的红烧肉给你们端来一碗。”

  从早晨买菜到日常的琐碎小事,只要一按床头的电话,赵婶一家就会赶快跑来。
  赵婶一有时间就会搀扶着老牛的母亲在门口晒太阳,活动活动。

  一条电话线 两家浓浓情

  “老牛,我去买菜,给你们带点什么?你妈最近身体不舒服,买只鸡补补吧。”早晨6点多,老牛床头的电话准时响起,其实不听就知道,是对门赵婶打过来的,因为与其说是部电话,还不如说是两家的对讲机,两家戏称这是一部亲情电话。

  63岁的老牛叫牛红显,住在管城区西大街办事处南顺城街社区刘家胡同12号院一单元一楼,老牛10岁的时候患了小儿麻痹,妻子患有间歇性癫痫,90岁的老母患有白内障已经双目失明多年。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一个家庭应该是在困苦与煎熬中挣扎,但是,当记者踏进牛家的大门时,房间内却充满着欢声笑语,赵婶正在陪老牛的母亲聊天。老牛的母亲说:“如果没有赵婶他们全家,也就没有我们娘仨的今天。”

  赵婶叫王翠娥,住在老牛家的对门,今年已经77岁。从1957年开始,两家就住对门,刘家胡同拆迁房改后,2000年两家又分到了一起。在老牛一家人的眼里,赵婶就是亲人,一个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母亲,从早晨买菜到日常的琐碎小事,只要一按床头的电话,赵婶一家就会赶快跑来。

  牛家老人住院 赵家轮班看守

  老牛全家除了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就是妻子的低保,妻子和母亲每个月还要花不少的医药费,生活的窘迫不言而喻。所以,平时只要赵婶家改善生活,第一碗饭都要给老牛的母亲送来。

  去年夏天,来串门的赵婶发现老牛的母亲发烧了,就叫上儿子把老人背到了医院,医生要求住院,但老牛和妻子根本无法在医院值守。晚上,儿子和儿媳妇回来后,赵婶给大家排了一个值班表,白天赵婶在医院看护,一日三餐由儿媳妇做好送去,下午5点以后由10岁的小孙女看护,儿子下班后接孙女的班。当医生和同病房的病人得知他们只是邻居的时候,都目瞪口呆:“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邻居?”

  老牛的妻子患有间歇性癫痫病,这几年时常犯病,并且犯起病来到处乱栽,所以,只要老牛的妻子一出门,赵婶总是陪着她,生怕她有什么不测。老牛告诉记者,“我妻子每犯一次病,赵婶都要哭上几次,我知道她可心疼。”赵婶说,50年的感情了,看着她犯病痛苦,心理特别难受。1999年冬天,当时还没拆迁,两家还住在原来的平房里,半夜,赵婶陪老牛的妻子上厕所,没想到,老牛的妻子在厕所里犯了病,“就是那种大公厕,我们俩刚蹲下,我还没提上裤子呢,看她不对劲,要往便池里栽,就赶快拽着她,把她拽到了厕所外呼救,直到她家来人后,我才把裤子提上。”说起这些事,老牛和妻子在一旁流起了眼泪。

  十个大年夜 两家共团圆

  老牛曾抱养一个女儿,但是养到12岁的时候,实在无力抚养,就忍痛割爱,寄养在别人家里。女儿送走时,刚好是1997年春节前,那段时间,老牛一家三口特别消沉。赵婶知道他们三人的心结所在,于是便和孩子们商量后决定,到老牛家过除夕。

  赵婶和儿媳妇提前盘好饺子馅,下午端到老牛家一起包。晚上,两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看春节晚会,守年夜。害怕他们孤独,赵婶的孙女自编自演了几个文艺节目,赵婶的儿子则准备一堆笑话,变着法逗三人开心。此后的10个春节,两家人都要守在一起吃年夜饭,按照风俗熬年夜,直到夜里12点左右才离去。

  对于赵婶全家的帮助,老牛家总是想办法来报答。“平时只要俺媳妇和儿子的电动车往门口一停,老牛就赶快跑出来给看着,生怕丢了。他腿脚不方便,老抢着去买菜,以前我都是早晨7点才去买菜的,但他老是跟我抢,我就把时间提到了6点。”赵婶说,他们家出去从不锁门,因为只要听见对门有动静,老牛全家就出来了。

  知恩必图报 助人也是福

  赵婶的邻居们说,赵婶是个好人,对每个弱者都会伸出友爱之手。赵婶流着泪向记者吐露了她的“弱者情结”,在她看来,“助人是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报恩。

  赵婶的老家是郑州西郊付庄的,小时候因为家里穷,9岁被父母送给富人做了童养媳,由于受虐待曾自杀过7次,但都被好心人救了过来。后来,赵婶逃回娘家,跟着父母去要饭。不幸的是,父母、哥哥、姐姐都相继饿死。因为父母生前欠下别人十担麦,她被逼着要债。1948年,举目无亲的她逃荒到了西安,步行几天几夜后饿昏在西安火车站,一位好心人的一杯水和一个馒头挽救了她的生命。随后,在其他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赵婶才在西安找到了工作,吃上了饱饭。1957年,赵婶随丈夫回到了郑州,在十八里河的一个雨具厂工作。现在,她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对于这些,赵婶说她做梦也没想到。

  “以前旧社会的日子真是太苦了,如果不是遇到那些好心人的帮助,我恐怕早就没命了,所以,现在每次看到那些不幸的弱者,我总是很同情,恨不得使出浑身力量去帮助他们。”

  拆迁前他们是对门邻居,拆迁后又成了对门。老牛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于是,赵婶一家担当起照顾三人的重任,风雨同舟50年,邻居们都说他们像是一家人,他们约定“下辈子我们还做邻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