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  
PDF 版
今年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用镜头展现中原魅力
动员力量 帮更多困难职工脱贫
坚决守住全市基本农田“红线”
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
——记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张菊新 ■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杨振岭 魏妍平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5-24  来源: 郑州日报  
  张菊新在工作中。
  “当医生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量不误诊、漏诊任何一个病人。”这是她的行医准则。

  “手术要像艺术品一样完美。”这是她的行医追求。

  “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这是她从医30年没有医疗纠纷的“法宝”。

  为了患者,她的手机24小时开通;为了母婴的健康,她多次累倒在手术台前……

  她,就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三八红旗手”,今年51岁的张菊新。

  为了患者,她晕倒在手术台前

  苏醒后却牵挂患者的安危

  “五一”长假过后省人民医院的病房更是人满为患。5月9日一大早,该院妇产科主任张菊新就被患者围得水泄不通。由于长假一直加班,疲惫不堪的她终于体力不支,再一次晕倒在手术台前……

  “听到张主任晕倒了!我的心一凉,我不相信!张主任病倒了谁管我呀!”昨日,在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提起张菊新晕倒的事,患者纪桂荣泣不成声。

  看病中,纪桂荣与张菊新结下了深深的感情:是张菊新为她住院忙前忙后,为她成功手术;是张菊新将她安排到介入科化疗;是张菊新常常打电话和她唠嗑,为她解除心理压力……

  更让纪桂荣感动的是,晕倒的那天下午2点半,张菊新刚刚有些好转就到病房看她。看到张菊新面色苍白,纪桂荣说:“张主任,你今天就歇歇吧,咱明天再看病。”张菊新却拉着她的手笑笑说:“我真没事。”

  “张主任再次晕倒在岗位上。我们都以为她会休息几天,可下午她就准时来到医院,为患者会诊,开研究生工作会议,给患者诊疗;晚上查房,修改研究生论文,组织研究生答辩演习,一直忙到深夜。”采访中,张菊新的好姐妹、主任医师贾秀改生气而无奈地说,“我早对她说,你这样拼命,迟早会累倒的!不想言中了。”

  以前,张菊新的身体很棒。大学期间,她是学校篮球队、排球队的主力队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大学生田径运动会长跑比赛,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为了患者,张菊新却一次次晕倒。去年2月22日上午7时30分,像往常一样,张菊新开始查房、会诊。她从六楼一路小跑直奔二楼手术室。下楼梯时,她就感到不舒服,胸口闷得慌、喘不上气来,可她没当回事。手术中因注意力高度集中,谁都没注意到,张菊新的脸越来越苍白,虚汗不停地往下流,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最后病人得救了,她却晕倒了。

  “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如果不是医院条件好,她今天就不会坐在这儿了。”贾秀改擦着泪说,“菊新,你就不能自私一点,不要让我们操心了!”

  “数十年来,每天7点半之前,张主任就会来到病房,查房、开医嘱、主持晨会、交接、手术……饿了,就在手术室简单吃点盒饭,下午三四点才出手术室,晚上八九点钟,甚至到10点多才回去。一天做四五台手术,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她曾创下了一天8台手术的纪录。像她这样工作,就是铁打的,也吃不消啊!”说起张菊新,产科护士长岳松芳眼睛湿润了。

  记者为张菊新算了一笔账:她每年诊治病人5000余例,施行较大手术400多例。一年下来,张菊新要在手术台上站立600多个小时,那么,30年呢?

  用心服务,她把病人当朋友

  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1977年张菊新走出学校大门,一干就是30个年头。

  30年来,张菊新诊治过无数的患者,而她的朋友也几乎都是经她诊治过的普通患者。

   张菊新把他们当成朋友,他们更把张菊新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恩人。

  “张主任就是这样的人,时刻想着工作,时刻想着病人。”妇科护士长杨建锋说,每周张菊新坐3次门诊,挂她号的病人特别多,经常要到中午一点多才能离开。但不管多晚,她都耐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就诊者,她常说“病人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所以决不能让病人失望”。

  为随时为患者服务,张菊新的手机24小时都开着。“人一旦得了病,非常无助,我的一个电话,也许就能让他们在看病过程中少走弯路,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张菊新淡淡地说。

  一位年轻患者,住院期间,张菊新是她的精神支柱。张菊新哪一天不来查房,她就发短信问:“今天怎么没见你?”

  遇到抢救危重病人,无论白天、晚上,还是刮风下雨,张菊新更是随叫随到。

  一天中午,刚刚走下手术台的张菊新,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发现有一个外地号码拨打多次。肯定有急事!回拨电话一问,原来,长垣县一家医院有位产妇在手术台上大出血,抢救效果不佳,生命危在旦夕!

  救命如救火!张菊新一边向医院请示,一边在车上不停地通过电话询问情况,指挥抢救。来到后发现,产妇已处于严重休克状态,盆腔不停地出血。她果断地拿起了手术刀……不一会,产妇的出血止住了,母子平安!

  陈全军,一个腿有残疾的中年人。一听到“张菊新”3个字,这个不轻易落泪的汉子泪如雨下。半年前,他的妻子患了妇科恶性肿瘤,在张菊新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很好。一天,张菊新查房时忽然对老陈说:“老陈啊,你脸色不好,等我忙完,我给你找个医生看看。”不料,老陈竟得了胆管癌。张菊新跑前跑后办手续、做检查,还买来牛奶、鸡蛋来看望。说起这些,老陈泪流满面。

  与张菊新搭档多年的岳松芳有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录张菊新退回的红包。岳松芳说,张菊新常把病人送来的红包交给她,让她负责退还。她留了个心,专门把每笔钱都记下来。

  “让病人在手术前知道送去的红包被退回,这样病人心里就不踏实,可能会影响病人情绪,甚至加重病情。”岳松芳说,每次退红包时,张菊新都一再叮嘱,一定要把红包退还给病人家属,但绝不能当着病人的面。

  刻苦钻研,她以高超的医术

  在岗位上创造骄人业绩

  “在工作中,她特别认真,特别执着,特别较真。”护士长杨建锋说。

  一位30多岁的病人,曾先后就诊几家医院,接诊医生都说没多大问题,只是宫腔有一些炎症,就开了一些药,但病人服用后,没什么效果。于是,她慕名找到张菊新。

  仔细询问症状,细心检查身体,确实没发现明显的大问题。那时,已到了下班时间,但张菊新仍不放心,建议病人再做一次活检。病人以为多检查不理解。张菊新就反复解释。最后,病人被张菊新的认真劲儿感动了。检查结果出来,病人大吃一惊,原来她患了宫颈癌,所幸是早期及时手术,病人至今很健康。

  “当医生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量不误诊、漏诊任何一个病人。”张菊新常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

  “她的手术像艺术品一样完美。”提起张菊新的技术,无论是患者还是同事,无不竖起大拇指。

  的确,张菊新的手,是一双特别灵巧的手,给张菊新当过助手的医生都说,看她做手术是一种享受。银色手术刀在她手里精准切下,不抖不晃,不差分毫,而且不紧不慢,像是对生命的精雕细琢。

  从学医开始,张菊新就对每台手术、每位患者非常用心。如今,她做的恶性肿瘤手术已有数千例,大量的临床工作,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养成了胆大心细、果断干练的工作作风。

  目前,张菊新和同事们在我省率先开展了腹腔镜、宫腔镜等腔镜诊疗新技术,非脱垂阴式子宫全切术、妇科肿瘤介入治疗及生物治疗技术等。

  张菊新总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别人,从不保守,并全力培养年轻人。刘广芝是医院引进的第一位妇产科博士。张菊新不仅亲自带她,还带着她到省科委跑项目,争取青年科技基金。刘广芝感动地说:“张主任为我搭精力、搭人情,就是想让我这样的年轻医生都早点成长起来。”

  医德高尚,她视患者为亲人

  患者把她也记在心里

  166厘米的身高,文文静静的外表,但工作中雷厉风行,张菊新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冷”,而熟悉她的人都说:张菊新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同事。

  查房时,张菊新很习惯性地拉拉病人的手,扶扶病人的肩,让病人感到很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她经常到病人床边,与病人沟通交流,征询意见。许多病人都说:“看到张主任这么诚恳,这么热心,我们心里还有什么疙瘩解不开呢?”

  40多岁的晚期卵巢癌患者臧雪梅,对化疗特别敏感,第一个疗程没打完就偷偷跑回家,任凭家人怎么劝说也不肯来医院再治疗。张菊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畏冬夜寒风呼啸,一次次到患者家中把患者“哄”回。

  扶沟县农民陈喜兰,不幸患了绒毛膜上皮癌,不少医院让回家准备后事,丈夫方志海不甘心,听说张菊新技术高,就贸然打个电话。想不到,晚上9点多,当他们来到病房时,张菊新还在病房里等着。

  因没有钱,陈喜兰想出院时,张菊新就私下和几位医生、护士一起兑钱。

  “前几天,张菊新到北京开会,专门拿着俺的病历请教北京的权威专家,叫俺下一个疗程一定早点来。你说对俺媳妇的病,她咋比俺还操心呢?”老方擦干泪水,指了指身边的老伴:“你看,她哪儿像个病人呀?俺回到家,村里的人都说俺遇到神医了。”

  经过治疗的陈喜兰满面红光。她含着泪说:“张主任不仅救了俺,还救了俺全家,我真想给她磕个头。”

  30多年来,究竟在经济上帮助过多少患者,张菊新也记不清了。刚毕业时经济不宽裕,她就把自己的饭票、粮票捐给生活困难的患者。现在,在门诊病房见到看不起病的患者,她常常拿出自己的钱,让他们买药或车票。

  张菊新把病人当朋友,患者也把她记在心里。2005年夏天,张菊新双颌发炎,疼痛难忍。高烧中的她,却一连几天晚上来到科室,一边输液,一边工作。有位病人家属看到这十分感动,特地找到一个治疗偏方,将冰片和仙人掌捣碎后,亲手给张菊新敷上。

  张菊新住院期间,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患者获悉后,纷纷来到医院,看望张菊新。由于病情严重,医院规定暂不允许探视。患者们只好隔着病室门或窗户,眼中淌着泪,从心底里衷心祝愿她早日康复。

  “病友病友,病人就是我的朋友。”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而正缘于此,张菊新从医30多年了,却从没有过一次医疗纠纷。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