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3  
PDF 版
脚下风景
大清相国
坚持抗战的县长崔国庆
一个人的幸福
《管理三国志》
格调女人
小小说写作的高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小小说写作的高度
——奚同发印象 杨晓敏
中原网  日期: 2007-05-28  来源: 郑州日报  
  按照时下的说法奚同发只是以“客串”的身份从事小小说写作的。他在长小说、散文、随笔及文化报道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笔耕收获。他说自己写小小说是因为对这一新兴文体的好奇或者偶有兴趣对某些生活物事略生感悟时才兴起动笔的。虽属不经意却在小小说领域弄出不小的响动来。他在2005年创作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被权威人士选为独占10分的阅读题与鲁迅、梁实秋、比尔·布莱森一起进入2006年全国GCT硕士研究生统考试卷。对一个痴情文学的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催人振奋的强心剂。

  仅靠一篇千把字的小小说当然不足以和大师们的文学成就比肩。但作为一次灵光一现的妙笔生花却可以支撑起个人乃至当代小小说创作的某种高度。《最后一颗子弹》的选材是作者写作中的一次“偶然冲动”亦如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样该作入选高规格试卷同样构成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说奚同发是幸运的。有些人穷其一生企望有只鳞片爪的文字得以不朽结果只能徒叹依旧是文坛过客而奚同发抬手一枪却像他塑造的主人公神奇的射击绝技一样弹道滑出漂亮的弧线正中靶心。

  然而细细想来其实这并没有多少侥幸的成分。纵观奚同发已发表的几十篇小小说作品多是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可以明显感到他是深谙小小说写作之道的。当代小小说发轫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的字数限定、结构特征和审美态势早已形成颇为成熟的文体自觉若不掌握其特有的艺术规律是不易向“经典”靠拢的。《最后一颗子弹》的故事背景框定在特殊的环境下笔墨铆在故事情节上进行穿透继而高强度“聚焦”在达到叙述高潮时瞬间“引爆”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受众的阅读期待。作者心思缜密故布疑阵控制节奏的才华尤其可见一斑。

  入选这本小小说集的同类题材还有《刑警吴一枪》、《吴一枪的爱情》、《吴一枪的两枪》等。这几篇,以同一人物为主线组合系列,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相互关照,都有精彩的悬念设置,在剑拔弩张的氛围里,惊险刺激,让矛盾双方狭路相逢,激流行舟,拼意志,斗心智,引发着读者的阅读激情。这个职业警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无不符合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把四篇串起来,拍一部警匪片,肯定是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会赢得不菲的票房。令我感到惋惜的是,作者在《刑警吴一枪》里,让主人公因公殉职了,虽然留下那个倒地时空手射击的姿势令人挥之不去,却依然让人感觉余恨袅袅。

  凡是脍炙人口的小说名著,无一不是因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传世的。一个作家,在其创作生涯中,毕生若能打造出哪怕一个独具个性的人物,便可和“他”永活人世了。这与其说是用笔写出来的,不如说是上天赐予你的“福分”。我想向奚同发建议,由于吴一枪这个人物本身具备了诸多的艺术潜质,能不能像福尔摩斯那样,让他死而复生,继续他的传奇人生?因为在今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中,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注定会牵动人心,也会不停地强化读者阅读中的印象,最后在脑海里打下一记永不褪色的烙印。

  《红绣楼》亦是我非常欣赏的篇什。它犹如一个时空交错的“聊斋”故事,凄美缠绵、哀怨动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里,人的内心淤积着恐慌和彷徨,因为连最圣洁的爱情,也无法甄别追寻。只好把无尽的情思,寄托在遗失荒野的名媛贵妃古代美人的坟茔。读罢反思,在这里作者凭吊的,不仅是景区误导的爱情游戏,更是作者为社会迷失的精神家园发出的悲凉叹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固守,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本色灵魂。曾几何时,我们在建造一个新世界时,竟草率地把多少老祖宗的丰厚遗产,一并扫入垃圾堆。读《冰糖梨丝》,可否品味出作者的一片良苦用心?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曾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痛心疾首于那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眼前的遗失。我们正在失去的类似冰糖梨丝的滋味一类的东西,其实正是我们应该固守的东西。在这本小小说集里,那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还有《美人依旧》、《爱情成本》、《检察长的36岁生日》、《职业病》、《后现代的爱情》等,这些作品曾数次获奖并选入多种精华本。

  奚同发写作小小说的时间才几年功夫,然而他厚积薄发,能以十数篇高质量的佳作,跻身于一流小小说作家队伍,说是属于“经典写作”也不为过。

  (本文系作者为《奚同发小小说名家评点精选》所写的序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