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事业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
|
作为中国郑州·第二届金麻雀小小说节系列活动,当代小小说高层论坛、专家学者专题文学讲座昨日分别在嵩山饭店举行。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中国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在当代小小说高层论坛上,冯骥才、刘建生、穆爱莉、侯德云等文艺界专家就小小说的文体特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问题阐述了看法和意见。在下午召开的专家学者专题文学讲座上,胡平、雷达、田中禾就中国当代文坛的诸多现象进行了介绍和剖析。
论坛和讲座结束后,来自海内外的华人作家表示,他们从此次举办的金麻雀小小说节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增进了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时也感到非常振奋,有了郑州这个小小说创作中心,他们一定会坚持对小小说的关注和创作,和小小说的推广团队一起,努力使郑州小小说成为郑州文化品牌之一。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出席了小小说高层论坛。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郑州小小说
是中国文学的事情
身材高大的冯骥才不仅是推动小小说发展的文学家,也是实际创作的参与者。他的“俗世奇人”系列小小说将古代笔记体传奇和当代津味小说融合起来,其中,《苏七块》《巧盗》《认牙》等已经成为小小说经典。
“终身荣誉奖是一个人一生奉献的事业,从这个标准讲我不够格。”尽管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冯骥才仍谦虚地称,这么重的奖项不应该他得。
其实,冯骥才每年都要来河南两三次,到农村考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我们已经在这里启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多个保护项目,紧接着还将把全国陶瓷调查重点放在河南。”
作为小小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冯骥才创办过《口袋小说》杂志,还荣获过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郑州小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事情,很多作家都是从小小说入门的。小小说传播速度比较快,现在正突飞猛进。郑州的同行20年来已经把当初的文学现象做成了一种事业。”对于小小说的未来,冯骥才很有信心,“不会走下坡路,这是比较大众的、平民化的文化,现在全国小小说作家有1万多名,比较成熟的作家1500多名,有这么庞大的基础,它不会衰落。”
冯骥才说:“我很欣赏河南画家李伯安,他是20世纪登上中国人物画珠穆朗玛峰的人,跟这块大地的文化底蕴分不开。河南这块土地很奇特,在历史上就出大人物、大作品。”
对于近年来一直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奔波,是否脱离了文坛的质疑,“我现在并没有完全离开文学,但小说的创作非常少,去年写了一个小说,在这之前的7年没有写小说,今后会不会写也不知道。我现在更多的时间是写文化批评,大概有100万字了。”这样会不会影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呢?冯骥才表示,“一个人能不能靠作品留名谁都说不了,每个作家都希望作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命越长越好。但当作为大地母亲的文化需要挽救时,必须做出取舍,我顾不上写作了。”
吴泰昌(《文艺报》原副总编、著名评论家)
小小说是文坛一朵花
吴泰昌长期担任小小说领域各种奖项、赛事的评委,为小小说文体走向成熟做了很多工作。此次获得中国小小说事业终身荣誉奖,吴泰昌是当仁不让。
在首届小小说作家作品研讨会上,他把当时有成就的23位小小说作家引入主流评论家视野,吴泰昌幽默地表示,那是自己的“私心”,因为他很喜欢小小说。
谈到小小说将来的发展趋势,吴泰昌表示:“我对文学评价比较宽容,小小说虽然不可能与长篇相比,但应该争取到文体的独立,毕竟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选择。”
吴泰昌认为,现在人们一提到小小说就会提到郑州,小小说能够在郑州生根发芽有几个因素很重要,“政府的支持不可忽略,强大的创作编辑团队,以及郑州媒体副刊的活跃,都是促使郑州小小说发达的原因。”
对于有人指责小小说是“快餐文化”,吴泰昌反驳说:“从文体的丰富上讲,小小说是文坛的一朵花,百花园中的奇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阅读鸿篇巨制。小小说更切入现实生活,唤起思考,不要认为它短小就是快餐。牡丹再漂亮,也只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而已,不能代表所有花卉各自的美丽。”
南丁(河南省文联原主席、著名作家)
与小小说
一路同行
南丁见到记者就风趣地表示:“别问我太难的问题。”
“我早就不写小小说了,《百花园》1982年推出小小说专辑,我写了一些。写小小说需要更聚焦,不是小儿科,我就知难而退。”南丁的话听来幽默,却也反映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的看法:小小说写作具有一定难度。
与郑州小小说一路同行20余年的南丁,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过小小说是位英俊少年,对这种说法,南丁笑着说:“小小说作家群比较年轻,文体也比较年轻,保持着蓬勃朝气,我觉得他就像是英俊少年。”
对“英俊少年”能否成长为“成熟青年”,南丁认为,当前小小说发展势头不错,微型小说、袖珍小说在很多地方出版,但郑州还是小小说创作的中心。而要真正走向成熟,也需加以时日,因为小小说还有很多可以完善、改进的地方。
“文学不仅仅需要好大一棵树,还需要小花小草的绿地。我能呼吸到这片绿地的新鲜空气,感到很快乐;与小小说一路同行,使我的身心健康。”南丁好像仍然沉浸在小小说的快乐中,简短的采访始终露着淡然的微笑,“小小说的其他顾问都比较远,我是离得最近的顾问,多参加一些活动,我也是乐意的。”
胡平(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评论家)
推动小小说
参选国家级奖项
“我并不是郑州的陌生来客,我最初就是在这里了解到小小说的。”胡平认为小小说在郑州并不是自然发展,“事在人为,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如果按自然发展的话,小小说在文坛的影响力不会有这么大。正是有杨晓敏这样的人,有庞大的作家群体,小小说比自然发展要快很多。”
不过,胡平认为小小说还没有完全成为纯文学的一部分,“我看过一些小小说作品,水平已经很高了,好的作品数量也很多,现在需要做的是推动一下,让它成为纯文学的一部分,比如归入短篇小说的范畴,参加国内文坛的各种评奖。”
胡平觉得进入国家正式大奖评选范围,对小小说的发展会很有帮助,小小说的创作很辛苦,但稿酬却相对较少,“评奖可以给作者以社会价值的认同,金麻雀奖也很好,但还没有鲁迅文学奖等这样的国家级奖项。”
胡平告诉记者说,他已经呼吁将小小说纳入文学类评奖,也提出过方案设想,但还需要论证。
雷达(著名评论家)
小小说应成为
郑州文化象征
“我是小小说的热心倡导者。”一见记者,雷达爽朗地表示可以谈几句。
“小小说在日本叫袖珍小说,很有市场,它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没有时间读长篇,就读这些口袋小说。”雷达对小小说的评价很高:它与时代生活相关,是平民的艺术,老百姓的艺术。“小小说有较高的人文含量,有教化意义,甚至比大部头的作品具有更多功能,而且很有生命的活力。”
雷达说:“小小说应该成为郑州的文化象征之一、亮点之一。”
不过,雷达认为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小小说还有不足:“在每年一次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上,小小说分量很小,评比时提供的精品数量不多,使评委的选择空间不大。”
雷达认为,想要有好的发展前途,小小说必须提供新的东西,如发挥它的活力和灵敏,表现出新时代新的特点和内容。
外国专家作家
朵拉(马来西亚华人作家)
被“母亲”承认很感动
“自己的作品能在中国发表,有种被母亲承认的感觉,很受鼓励,很感动。”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如是说。这位1989年就开始写小小说的先锋,第一次来到郑州参加小小说节,吃惊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和振奋。
朵拉来中国二三十次,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郑州,立即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朵拉告诉记者,在马来西亚只是一个人默默努力,完全靠自己对华文的热爱才能坚持写作。
朵拉说,她在马来西亚学华文只有小学6年的时间,此后上学的课本全是英文。
“我们那边文学活动空间很有限,小小说发表的园地很少。”朵拉说,她只好把稿子投到外地,作品在美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世界上几乎有华文报章的地方都发表过。“
马来西亚没有职业作家,没有官方组织文化活动,没有杂志,也没有人鼓励。如果要出单行本,还要自己去编排印刷,自己去演讲、卖书。”
朵拉表示,幸运的是,她在1994年新加坡一个国际性小小说研讨会上遇到了一位中国作家,朋友告诉她,她的稿子被《小小说选刊》选用了。就这样,她与郑州《百花园》杂志社建立了联系。
朵拉愉快地表示,会议结束后,她还会在郑州住一段时间,好好观察、感受这个城市。
穆爱莉(美国爱荷华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把小小说带到美国
“我从2001年开始看小小说,这个文体的文学魅力吸引着我。我是教书的,总会把自己喜欢的作品介绍给我的学生,这样就把小小说带进了美国的课堂。”美国爱荷华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穆爱莉说,她觉得小小说跟时代、跟年轻人学习的方式如电视、网络等很符合,是顺应时代的文体,能赋予你很多想象力。
穆爱莉告诉记者,她是学比较文学的,“小小说这种文体有很深厚的内涵和意义,好的小小说是美和善的结合。”
因为喜欢小小说,穆爱莉在美国翻译出版了第一本小小说作品集《喧闹的麻雀》。“小小说短小、深刻、好看,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运用电脑网络多媒体,小小说也有很多发展的形式。”穆爱莉说,把小小说编成一个小短剧,10分钟、20分钟就可以表演;编成一个小动画片,几分钟就可以表现;在网络、动画、手机等等媒体,更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我觉得你的想法有多远,小小说的路就能走多远。”
穆爱莉说,站在一个美国教授的角度看,小小说可以作为文学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对中国当代社会了解的窗口。“我已把小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穆爱莉已获得政府基金,将于9月在国内做一个小小说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