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以前全国还没有可以让各地借鉴的方法。共青团周口市委和周口市少工委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经过3个月的努力,在全市建立起了20个“留守儿童亲情港湾”,使3000多名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前往周口进行了采访,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以前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依赖种庄稼。最近几年,周口市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是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城市之一。父母远走他乡务工不可能带着孩子,这使周口市60多万儿童成为留守儿童,占周口市农村儿童的38.9%。这么大的数字,对一个城市可不是个小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离开父母的监护和关爱,普遍存在着学业差、生活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情感缺失等突出问题。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一生的关键时期,教育不好就会影响终生,把握不好就会成为社会未来的负担。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如何托起明天的太阳?
今年春节后,周口市委书记毛超峰得知农村留守人员比例很大的情况后,批示到:“留守儿童、老人、妇女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请妇联、团市委、教育局对此搞些调研,并提出工作意见。”
而留守人员中最弱势、最需要关爱的是儿童。共青团周口市委接到市委书记的批示后,群策群力,立即行动,要求各级团组织尽快深入下去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各个地方留守儿童的数字和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将每个儿童的情况建立详细的档案。
记者在淮阳县郑集乡李柿园小学建立的留守儿童亲情港湾采访时,从档案盒中随意抽了几个学生的档案材料,只见留守儿童张俊奎的档案材料中记载着他这样的情况:男,9岁,内向,学习优,爱好美术,父母在广西桂林打工,父母没有电话,和爷爷张振敏在家生活,家里没有电话。留守儿童李卫涛:男,12岁,内向,学习中等,爱好绘画,父母在上海打工,没有联系电话,他与爷爷李记然在家,家里也没有电话。
成立亲情志愿者组织
在调查了解了留守儿童状况后,基层团组织以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为骨干,动员辅导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组成代理家长队伍,动员青年志愿者、“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和“家庭教育讲师团”、青年文明号成员等组成亲情志愿者队伍,进行结对帮扶,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在共青团周口市委的号召下,符合条件的人热情高涨,纷纷积极参与亲情志愿者组织。
淮阳县郑集乡李柿园小学有学生310名,留守儿童就有201名,现在这些留守儿童都有了自己的代理家长,13个老师每个人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社会上有6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代理家长每个月要进行一次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心中的愿望与要求,从心理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除了代理家长,每个孩子还有辅导老师。该校9岁留守儿童张俊奎的代理家长是老师贡红艳,辅导员是学校少先队辅导员、27岁的杜歆。12岁的留守儿童李卫涛的代理家长是37岁的女老师李爱勤,辅导员是杜歆。代理家长和辅导员的电话也纪录在案。
13岁的李小凤姑娘,爸爸和妈妈在她8岁时就去乌鲁木齐搞装修,她已经5年没有见到父母了。她和74岁的奶奶一起生活,不但奶奶照顾不了她,她放学回家还要帮助奶奶做饭、洗衣服,想父母时她常常一个人哭,根本没有人照顾关心她的心理变化。现在有了老师当她的代理家长,每天有人问寒问暖,心里想什么也可以向代理家长倾诉,时间不长,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微笑常常挂在脸上。
据共青团周口市委少先队总辅导员、少年部负责人丁超勋介绍,他们要求每个代理家长要做到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亲情志愿者要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就是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三多指的是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访;三沟通就是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老师沟通,交流情况,解决困难。
建立20个留守儿童亲情港湾
有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人员后,周口市率先在有条件的小学建立起20个“留守儿童亲情港湾”。目前该市第一批组建的20个“留守儿童亲情港湾”分布在西华、淮阳、商水、鹿邑和项城5个县(市)的部分小学校。西华县址坊镇址坊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亲情港湾目前条件最好,除了活动室、电话,还配备有电脑,全校43名留守儿童都参加了亲情港湾举办的各种活动。
记者在李柿园小学看到,学校腾出50多平方米的房间作为“留守儿童亲情港湾”,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6人工作领导小组,房间里有桌椅板凳和热线电话,在桌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6个盒子,里面装着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打开档案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一目了然。
正值下午下课时,回家无人照管的留守儿童纷纷参加了自己报的音乐、舞蹈、手工制作、体育、写作、绘画、阅读兴趣小组。今年12岁的五年级学生王亚臣,多年来父母就在南京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家里,他说:“我以前下课回家特别想爸爸、妈妈,现在我参加了兴趣小组,有事儿干,想他们的时间就少了。”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这个小学还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书虽然不多,但还是够孩子们看一阵子。下午放学后,阅读小组的留守儿童兴致勃勃地来到图书阅览室,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各自喜爱的书看,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增进了与同学、老师的感情,减少了思念父母的时间。
小学校长李振华告诉记者,按照团市委的要求,“留守儿童亲情港湾”要做到“八有”,即有牌子、有专人、有阵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他们都做到了。
周口市少年部负责人丁超勋说:“我们在3个月内已经建立了20个亲情港湾,3000多留守儿童得到了关爱。现在关键问题是资金,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向留守儿童倾斜,争取希望工程、民政救助、民间组织等辅助资金。”
在老师的指导下,留守儿童每周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电话是电信部门提供的免费电话,但电话费是有限的。
李柿园小学三年级9岁的留守儿童王帅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爸爸,我在学校参加了体育小组。爸爸你身体好吗?我想你,我在家里很听妈妈的话,我没有辜负你的希望,我的学习比较好,你不能生病,我的生活很好,你不用担心,我妈妈生病,但是已经好了……希望您在外安心工作,多给家里打电话,我也在学校好好学习。”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爸爸的关心和思念,他爸爸看到儿子的信后热泪盈眶。
李柿园小学一年级7岁的夏守清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家里,一年只能在春节和父母见一次面。在“留守儿童亲情港湾”代理家长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写信,可以通过写信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情。4月26日,他用铅笔歪歪扭扭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其中夹杂着拼音,他写道:“爸爸、妈妈,现在你们好吗?干活是不是很累?我在家里很想你们。我们学校现在开展很多课外活动,有体育、画画、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等活动。我参加了体育活动,你们看好不好。我们学校还给我们准备了很多书在课余时间看。还给我们安装了一部电话,好给你们打电话……你们就放心干活吧,想我了,就给我打电话。”
架起关爱留守儿童桥梁
共青团周口市委要求,除了每个“留守儿童亲情港湾”免费装一部电话;让孩子每周和父母通一次电话;一个月向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讲述他们在少先队组织和小伙伴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成长的感受,讲述他们看到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景,加强亲子联系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情感;辅导员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心中的愿望与要求,从心理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还要帮助留守儿童在本校结交一个家庭健全、品德端正的“手拉手”小朋友,引导他们互助、互学、共同成长。
亲情港湾要动员有条件的少先队员,在父母的支持下,邀请一名“手拉手”留守儿童在星期天到自己家里做客,同吃同玩同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和关爱;亲情港湾每个月向留守儿童推荐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亲情志愿者每个月要与联系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托管人或老师通一次电话,交流情况,解决困难;每学期组织一次“家庭教育讲师团”,讲解家庭教育、权益保护、理想信念等内容;根据留守儿童性格特点,培养他们一个爱好、激发一个兴趣……
共青团周口市委少先队总辅导员丁超勋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刚刚起步,他们的目标是在全市所有小学建立留守儿童亲情港湾,让60多万留守儿童都享受亲人般的温暖。他们计划在每个留守儿童亲情港湾配备电视机、VCD、电脑、体育器材、图书,使亲情港湾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地为留守儿童服务。目前,周口市这一“创意”得到了团省委的肯定,共青团开封市委也已向周口市取经,计划在开封市推广周口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