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志刚)滥采地下水,除了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外,更严重的是易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存在潜在地质灾害。记者昨日从市供水节水办公室了解到,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治理,我市地下水位大幅回升,地下水漏斗面积呈收缩趋势。
据了解,我市城市用水主要来自地表水、黄河水及地下水。地下水原则上只作为战略备用水源及特殊行业生产水源。为遏制地下水滥采现象,我市将自备井纳入规范管理,封停黑井,规范管理必用的地下井。同时,坚持地下水回灌,保持地下水的基本采补平衡。据介绍,纺织、啤酒、饮料等行业在取水的同时,定期坚持由使用单位购买自来水回灌地下,已累计回灌达2345万立方米。
根据地下水动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我市设立水位长期观测点124个、水质监测井138眼,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网络,分区、分层、分质进行科学监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监测数据库。监测数据传递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市供水节水办公室还在我市东至圃田、西至须水、南至侯寨、北至黄河南岸范围内安装了380个地下水监控“电子眼”,指挥调度人员可通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随时掌握我市地下水的水量、水位等变化。
在加强监控与监管的同时,我市还逐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开采量占城市供水总量的比例由1995年的18.02%下降到2006年的6.51%。据郑州市水文水资源局最新监测统计资料显示,我市浅层地下水位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6米;中深层地下水位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21米;超深层地下水位上升最为明显,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12.85米。同时,地下水漏斗面积也在逐步收缩,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收缩了37.1平方公里,超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收缩了53.8平方公里,中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也呈收缩趋势。市区地下水位稳步回升,使我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出现地面沉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