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总理在陕西调研时说:“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还得靠农民。肉价涨一些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养猪积极性,但涨到一定程度后要保持平稳,通过市场调节的办法,让农民养猪能挣钱,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又吃得起肉。”
肉价飙升关乎百姓生活成本,总理体恤民情,令人感怀。透视这牵动亿万人心的肉价,疯狂飙升当然令人忧虑,但笔者认为,更让人揪心的是,尽管市民为吃肉多花了钱,但农民并不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类似现象几乎已成了一种规律,在农产品供给链条上,最廉价的总是初始产品,得到更多利益的往往是中间环节,最终买单的则是消费群体。有人测算,农民养一头猪卖掉后的利润是146元,而零售商卖肉的利润则是养殖户利润的8倍。如此悬殊令人咋舌,显然,无论肉价是涨是跌,养殖户不仅没有受益最大,甚至能否收回成本有时也不一定。据媒体报道,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从去年底开始不断上涨,养猪的主要饲料玉米价格持续攀升,比去年同期上涨16%,而出栏一头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四十至五十元。两组数据如果比照一番,不免让人唏嘘。
抬高工业产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这种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的“剪刀差”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了。数字显示,农产品与农资价格增幅“剪刀差”,农膜、农药、柴油、种子等价格涨幅为两位数,而农产品价格涨幅不过1%~2%。其实,这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城乡分治、挖乡补城”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要破解肉价飙升农民却难受益的困境,除了加大农民的话语权,提高农民的市场博弈能力,以及整饬不合理的流通环节外,必须让农民在国家的扶助下从市场中更多获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捍卫农民的切身利益。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