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爱《大校的女儿》
“以前大家看到的、使我得到知名度的作品,并不是我最喜欢的。这一部才是我最喜欢的。”王海鸰坦诚地告诉记者,一是书里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二是写了一个女人的奋斗,这也是她的切身体会,只有奋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部作品不是反映女人婚姻中的家长里短。我认为,女人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自己。”
这样说有没有炒作的嫌疑?“我一直认为,炒作等于扇自己的耳光,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诚信和脸面。我不希望我自己一个人不停地说多么好,结果观众看了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王海鸰说,她坚定地认为,这是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书中有自己的影子
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这部作品的女一号“韩琳”和“海鸰”有谐音,这是海鸰的自传吗?
“的确有这样的谐音。因为书中有我自己的影子。”王海鸰说,自传是许多片断的组合,很多人的自传,不一定是实情,而是将很多美好的事情进行了组合。她在写作中,不管是写环境还是人物,凡是有真实的地方都尽量写,但涉及别人的都尽量避免。
王海鸰还表示,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大校的女儿》既阐述了这一点,也侧重了大众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对于这部真正从我心底流出来的作品,我想如果不出意外,应该会超过以前其他作品的播出效果。”
创作不受金钱影响
“《大校的女儿》人物比较集中,因为我是先写小说,后创作剧本。先写小说,文字本身就是为小说情节服务的,所以不会像先写剧本、再改编成小说那样本末倒置,因为我不想让影视的规律毁掉这部小说的创作。”王海鸰说,创作这部小说是在《牵手》之前,当时她的经济非常窘迫,但还是坚持了两年。
写完后,王海鸰发现她的剧本创作价码跌到了一万多。“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价钱降得低让我耻辱,大不了再重新做,我再做上来。”王海鸰说,在钱、名、和“大校”之间,她选择了“大校”,“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其他,就没有了‘大校’”。
沉淀作品需要时间
“《大校的女儿》这部作品是发自内心的流露。我现在手头还有一部大戏,是‘写’出来的那种。如果再出‘大校’这类内心流露出的作品,是需要沉淀下来,因为真正的好作品要经过十年八年的积累。手头的戏完成了,我会再写一部流出来的作品,现在又快到十年了,顶多两年吧,就可以完成了。”
在说到自己喜欢的作家上,王海鸰告诉记者,“海岩的作品我没有太看过,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都会有所侧重。我个人比较偏爱传统一些的,如张爱玲,老舍,钱钟书等人的作品。”
最后,王海鸰对记者谈到她对爱情的看法:“我个人,对爱情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但对于婚姻,我是失望的。你选择了婚姻,好处与不好处你都要承受。而爱情,它存在于每个瞬间和角落。”
《大校的女儿》,这部王海鸰认为目前自己创作出的、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其修改补充版5月中旬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王海鸰为何最爱这部作品,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通过出版社采访了这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