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高考之门打开医学殿堂
罐头厂走出医学院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高考之门打开医学殿堂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王建平,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脑血管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神经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工程学会主任委员。

  

  感言:

  高考造就了承上启下的一代人。经过高考洗礼,我们这些“璞玉”才有了光彩和灵气。

  本报记者 汪 辉 文/图

  问候、看片子……

  “虽然出血点部位很关键,但恢复得很好!”身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郑州大学脑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多年来王建平始终保持着查房的习惯。脑出血患者王先生,坐在病床边输液,虽行动不便,但脸上的微笑表明他住在这里很舒心。

  6月1日上午,在二附院住院部15楼病区,记者巧遇正在查房的王建平院长。

  绰号:“老一杯”

  从在河医大一附院(现郑大一附院)担任院级领导至今十多年来,他一不抽烟,二不喝酒,碰到推不过的特殊场合,他的面前也只不过象征性地放着一杯酒,从开始到结束。

  “人其实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王建平坦言,他也曾为抽烟喝酒犯过难,在这个注重礼节的社会,他也发现自己的这一“缺点”越来越明显。于是曾试图改变“老一杯”的习惯。可一次勉强喝上两口后,马上浑身难受。这一“试验”失灵,王建平也就放弃了努力,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实干,而不去追求形式,更不会去造势。

  “请进!”这时一位患者等候在门外,王建平看到后赶忙让他进来。

  “王院长,您是专家,想请您看看片子!”

  “有点梗塞,但范围不大,不用担心。”

  “俺原来住在另一家大医院,那里人多不说,服务也不行。后来听人介绍才转过来的,来后一看,这里的环境、服务和那里比真是‘两重天’呀!”

  面对患者的好评,王建平谦逊而诚恳。这里既有他对人生的追求,也是他对30多年来人生经历的反思所悟。他说77级这一届毕业生经历得太多,思想观念大多传统保守,同时又具有大局意识,讲原则,正义感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谦保守的人,一个在酒桌上“老一杯”的人,却为医院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说是一个省级老牌医院,郑大二附院占地仅24亩,是众多省级医院中的“小个子”。然而就是这个“玩活不容易”的医院,在王建平带领下不仅玩活了,而且实力和影响在我省也屈指可数。来自医院的数据显示:与2001年相比,该院门诊量增加了两倍,住院病人增加了近一倍,开设床位数增加了一倍多,固定资产增加了一倍。

  高考是偷着参加的

  1956年12月8日,王建平出生于许昌,兄妹四个,他是老三。他的大哥是文革前许昌地区最后一批“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至今仍被不少亲戚朋友引以为荣。

  “在同龄人中,我很幸运。”王建平从小就爱好看书学习,备受老师夸奖关爱。文革时,上四年级的王建平放假在家,他就把哥哥的课本找出来,一本本地看。高中没上完,他穿上军装。在部队,由于作文写得好,被调去团部当文书,期间,他没有放弃书本,还当上了班长。

  转业后,王建平进入一家待遇不错的热电厂。

  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传来,王建平自己没有一点动静,老师倒急了,赶忙跑来劝他。

  那年10月1日,远在外地的大哥也匆忙赶回催促弟弟报名。

  王建平这才着了急,赶忙请了5天假,躲在家中复习。

  “还是当医生好……”王建平对当医生不感兴趣,报志愿时,当医生的母亲苦口婆心说不通,左邻右舍的大妈、阿姨就过来七嘴八舌地劝他。“大人们这样说,我就报了河南医科大学。”

  一举成功!

  1978年春,王建平提个自制的小木箱走进了河南医科大学,从此踏入了他为之奋斗30年的医学殿堂。

  在医学园地孜孜以求

  “那时候,大家都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习非常刻苦,都想学好本领,将来当个好大夫,为人民群众解除痛苦。”王建平说,除了买必需日用品,星期天同学们都很少逛街休息。

  刚进校门,王建平就被老师“点将”当班长。“当时,我不愿意干,想多点时间看书。老师说你是党员,必须服从。”

  毕业后,王建平进入郑大一附院,当上了一名大夫。没过两年,质朴、低调、务实、爱钻研的他就被学校领导看中,调到了学校组织部。

  如今,王建平身兼数职: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省医学会常务理事、省第三届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省第一届医学工程学会主任委员,国家级专业期刊《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

  在抓好行政工作的同时,王建平还坚持不懈进行医学研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先后承担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9项,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专著3部,获国家专利1项,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他一直承担着郑州大学医学院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院的教学工作,担任大班课主讲,并带领学生实习、进行临床教学。他备课认真,讲课生动,条理清楚,深受同学们的好评。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已培养研究生20多名,现有在读研究生6名。

  在科研方面,他能够根据国家和我省的实际需要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确定本专业工作和科研方向,主持建立了“河南医科大学脑血管疾病研究所”(现为“郑州大学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并一直担任所长,主持的《缺血性脑动脉狭窄颈部血管彩超、MRA、DSA临床实验研究》等科研项目在国内或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填补了我国、我省在多发性硬化诊断等领域的一些空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