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高考开辟我的攀登之路
那年的高考像一声春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赵秉志
高考开辟我的攀登之路
■本报记者 汪 辉 党贺喜 文 汪静文 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赵秉志,郑州大学77级学生,我国首届刑法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言:

  人生无处不选择,选择有对也有错。但人生要不断积极探索、积极选择、勇于选择,也要不断地及时修正自己的选择。在我的人生追求中,高考的选择给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平台,如果没有高考,就没有我此后人生的多次选择。

  “没有选择,人生就失去了航标,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通向成功之路。正是因为当年的高考,让我的人生有了一次次的正确选择和成功机遇。”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赵秉志教授下榻的黄河迎宾馆,他正忙着修改一篇文章。提起30年前的那次高考,赵秉志意味深长地说。

  下乡是他的第一课

  对于赵秉志来说,1974年4月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选择。那年高中毕业,他强烈要求下乡插队。

  “为什么选择下乡呢?主要是受当时时代风潮的影响,别人都到农村锻炼、参加革命,我怎么就不能去呢?觉得留城里不高尚、不光荣,就报了名。后来看,这个选择是盲目的、不理性的,但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当时,赵秉志的父亲是南阳地区农科所所长,母亲是小学教师,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当时都已经上山或下乡了。按政策,他是可以留在父母身边的。

  “下乡三年多,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课、第一站,对我自己的成长道路,对我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品质,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尽管当时的选择有冲动、有盲目,但回头看,可以说是得大于失,收获很大。”

  犹豫之中考上大学

  1977年8月,赵秉志告别农村,回城进了工厂,在车队学修车、开车,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所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对于赵秉志而言有诱惑但不算太强烈。

  “考大学,我觉得当时‘工农兵大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不考,父母和我所敬重的中学班主任贺国均老师都督促我考。对于专业,我曾想考医学院,可自己中学时的化学课基础不好,当时听说医学院不收化学成绩不好的。考虑再三,我自作主张改考文科,报了三个志愿:郑州大学新闻学、南开大学经济学、武汉大学哲学。现在看这三个由低到高的志愿,就知道自己当时有多盲目。”

  因为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吃尽了苦头,赵秉志当时对政治特别反感,但没想到被郑州大学政治系录取了。一听通知说是政治系,当时他就不想上了,入学通知书也不想去取了。最后,在贺国均老师的耐心劝说并陪同下,他才勉强取回了入学通知书。

  “考大学、选专业和上大学,是我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回头看是非常正确的,但我当时曾非常犹豫——要不要考,录取政治系以后要不要上,都非常犹豫。从考医改成考文,是我自己的选择,根本没与人商量。考大学和上大学得益于父母和中学时代的恩师贺国均先生对我的督促与指点。如果我当时没有去上大学,那现在肯定会是另外一种状况。”

  攀登学术事业高峰

  大二那年,听说郑州大学政治系要一分为三,分为政治系、哲学系、经济系,还可能成立法律系。这个消息,对于不愿意学政治的赵秉志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果然,第四学期放寒假,他在家接到电报:火速返校。原来,法律系宣告成立,仅有三个领导和两个学生,其中就有赵秉志。紧接着,他就和另一个同学被送到人大法律系法学本科代培学习。

  “这是一次重要的选择。为什么选择学法律呢?主要是‘文革’时的家庭遭遇、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让我自然对无秩序有一种痛恨,对法治有一种渴望。同时,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刚刚开始法制宣传,国家发展法治是一个大的方向。”

  在人民大学两年学习,赵秉志师从新中国第一代多位著名法学家,像高铭暄、王作富、佟柔、许崇德等,为他后来走上刑法学研究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1年,赵秉志想方设法排除阻力,积极参加研究生考试,并被人民大学刑法专业录取,师从我国刑法泰斗高铭暄教授。1984年,面对多种选择,他又毅然决定考博,并成为我国首届刑法学博士。

  1987年底,赵秉志毕业留人民大学任教,次年6月被破格评聘为副教授。1990年10月,他被公派赴美国留学,1991年8月份按时回国。1992年,他被破格评聘为教授,199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担任法学院副院长,1999年担任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担任全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一路走来,虽有艰难曲折,但总的是非常顺利。

  2005年8月,赵秉志作了一次重大而艰难的选择,即为了发展学术事业,在年近50岁时,他与数位同事一起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我国首家独立的、实体性、综合性的刑事法学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并担任院长。2006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撤法律系并成立法学院,任命他同时兼任法学院院长。

  “人生无处不选择,选择有对也有错。但人生要不断积极探索、积极选择、勇于选择,也要不断地及时修正自己的选择。在我的人生追求中,高考的选择给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平台,如果没有高考,就没有我此后人生的多次选择。”赵秉志是时代的幸运儿和弄潮儿,在成长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选择,有过徘徊,也有过犹豫。但他都不断攀登,不懈拼搏,终于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开辟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

  5月26日下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国法学会联合组织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郑州专场在市青少年宫隆重举行,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以“和谐社会构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不少人向记者建议:赵秉志教授是郑州大学77级学生,这些年来,他在学术上不断跨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你应该采访他。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