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开启命运之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开启命运之门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在一切可能性面前,“命运将发现自己的道路”。当许多年后的阳光再一次照亮一段令无数人难以忘怀的岁月,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闪回到1977年。

  那一年,日子平常又有许多的不寻常。国家百废待兴,中国人怀揣新的梦想,皱着的眉头慢慢开始舒展。自然的音乐虽带有忧伤的旋律,却处处回荡着美好。希望,在春天的树上长出让人欣喜的青枝绿叶。

  1977年,千百万中国青年个人命运回转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交织着痛苦和欢欣的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多少人曾在蹉跎中心灰意冷,而今却在历史的转折时刻默默地捡拾着信心。

  感恩生活馈赠的人永远不会忘记1977年。一片一片阴霾散去,这一年,生活的秋天竟和下一年的春天不可思议地连在了一起。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部署下,关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一项正确制度的选择,给了这些人珍贵的机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受惠于制度所带来的命运安排,彷徨的人不再长声悲叹,无力的人增添了力量。这届考试,共有570多万人报名参加。1978年春天,20余万手持通知书的录取生,带着父母亲朋、同学同事、夫妻恋人及温暖季节的祝福,跨进了他们心驰神往的大学校门。

  高考制度的恢复,书写了中国高教史上神奇的一笔,并使得“77级大学生”这几个字,在之后的30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20余万大学生,从十年的历史断层、人才断层中脱颖而出,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时代选中的幸运儿。生活曾在别处,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纷乱的社会中考问过、确证过自身。他们的全部知觉,他们的所有痛感,融入了时代的风风雨雨。1977年,他们既以集体又以个体的方式,站在了历史新的开端。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国家和时代命运的一个有益的拐点。”这是一个亲历了那场制度变革的人说出的话语。应该说,历史的前景,所关涉的是一个个人的命运,高考的恢复,更是亲身参与了这场制度变革的几代学子及他们家庭命运的拐点。这些人当中,有在田野里挥洒汗水的下乡知青和农家子弟,他们揩掉腿上的泥水,拿起了久违的书本;有在矿井下、机床边劳动的工人,他们带着满身的疲惫,夜晚时分坐到复习的课堂上;这些人当中,有士兵,甚至还有中学尚未毕业的在校生。“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那个年代全社会所普遍接受的教育伦理。强调分数面前平等,打破了出身论,也使那些遭受歧视的有志青年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从原有的高招制度被毁,到重建教育公正与公平,隔着漫长的十年,几十万学子得到的机会是如此不易如此艰难,以至于心灵受到震撼,几乎人人都有生命重新开始的感觉。

  一项教育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中国。1977年,知识彻底改变了那些进入大学的学子们的命运。知识,成为他们生命的饥饿感。求知,成了他们生活本身。“知识比力量更有力”,知识还成了他们飞到新的生活高地的一双强有力的翅膀。高考,改变了中国。这种改变,其实质意义是社会重新构建教育文明,进而“凤凰涅槃”,中国构建新的社会文明。汤因比说,文明是一种运动,不是状态。中国从十年动乱的噩梦后苏醒,不断地加速着改革进程。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整体思想架构重新回到现代社会文明。知识改变命运,这是1977年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高考改变中国,从1977年开始,整整30年,千千万万从大学校门走出的学子,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参与了中国翻天覆地巨变的最重要人群。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但1977年,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里恍若昨天。它是昨天,却是决定了中国命运的昨天,是让无数学子改变人生方向的昨天。无法想象,昨天缺少了确立高考制度这条路径,我们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二次投入同一河流中去。”而历史,更不可能出现对过往的模拟或重复。1977年,已成为我们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30年,高考制度的改革与社会变革同步行进,但直到当下,高考仍是多数人群体中的个体向上走的有效通道。他们的价值取向将持续影响社会,他们的未来也将影响国家的未来。

  1977年,一个制度的推力,启开了社会进步的命运之门。从突临的历史际遇里,我们唤回了热忱,找到了变革社会的力量,确认了文明的价值。30年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又一次的选择会是什么?秉持探索的精神,让我们继续上路。让我们的步履更稳实,意志也更坚定。让我们相信,建设社会文明、构筑制度文明的远景可期,命运之门会再次为我们訇然洞开。

  本报编辑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