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8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麦田上有我大学的梦
三分之差的长久遗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麦田上有我大学的梦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尹钧毕业于山西农大,现任河南小麦课题攻关组组长、课题主持人。

  

  感言:

  青少年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学好知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张冯焱

  “知识改变人生,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有人把上大学称为人生的出路,在我看来,大学不是惟一的出路,但却是非常必要且不可替代的一段学习经历。”尹钧如此评价他的1977。

  麦田守望者

  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与国防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同样重要,但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出现连年下降,2004年,我国开始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重大科技专题。

  小麦专家尹钧担任河南课题攻关组组长、课题主持人。3年来,尹钧带领300多名课题组成员和1000多名技术与管理人员,开展高产攻关,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717.2公斤的超高产纪录,实现历史性突破。2006年,河南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量的二分之一。

  20多年来,由尹钧主持的“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的创育”项目,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他还主持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948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一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他研究的高产培育技术农民能学会、用得起、愿意用,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就是这样一个在农业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在恢复高考前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从报纸上挖掘知识

  尹钧1957年出生在山西省晋南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劳动。1977年隆冬的一天,他正冒着大雪在水利工地上劳动,听到有人议论说国家要恢复高考,具有高中文化的人都可以报考。议论的人很兴奋,但尹钧一点也不兴奋,“高考”是一个对于尹钧太过陌生的字眼,十年了,从上小学起,他的生活里充斥着太多的阶级斗争、太多的“学工学农”,到了高中时期,在国家提出“智育回潮”的号召下,才受到相对正规的教育。

  “高考?想都没想过,怎么还可能有?”尹钧说,当不能参加高考的“痛”,经过了十年的磨打,已是迟钝麻木。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为了供他念高中,父母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还有能力再供自己上大学吗?    

  就在这个时候,当民办教师的哥哥向尹钧伸出有力的臂膀,当时书籍贫乏,什么复习资料都找不到,哥哥到处搜集报纸,帮助尹钧从字里行间挖掘知识,还借到两本物理、化学课本。于是,尹钧从工地上请假回家,把自己关在屋里日夜苦读。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考试那天,尹钧步行40多里地走进县城的考点,第一场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啊!这不正是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想到从小到大的经历,十年浩劫,学业荒废,是多么渴求知识呀,那油灯下读书、雪地里劳动、课堂上教书育人的一幕幕仿佛浮现在眼前,他疾笔写道:“我出生在农村,父母虽然没有文化,却不惜卖掉家中财产供我学习。毛主席教导我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今天,我带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走进考场,如果考上大学,我一定努力深造,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果考不上,我一定在农村艰苦奋斗,为国家做出贡献……”长年在农村生活,尹钧最熟悉的就是农业,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他把高考报考的目标选在了农业上。

  考试结束时天快黑了,没有钱在县城住宿,尹钧急匆匆往家赶,冬夜里的山村小路伸手不见五指,半道上走岔了路,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多。

  几个月后,他收到山西农学院(后改名为山西农大)的录取通知书,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笔记成了享用至今的财富

  走进大学,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让人兴奋,然而,令尹钧没有想到的是,受十年动乱的影响,大学里居然没有课本,老师凭经验讲,学生记笔记,尹钧恨不得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他买来很多纸,裁剪装订成笔记本,四年下来,这样的笔记本摞起来有好几尺高。尹钧说,这些笔记成为他享用至今的一笔巨大财富。

  那时的学习气氛非常浓,经历了动荡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们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尹钧和同学们之间不同的年龄和阅历也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以刻苦学习为荣、以多记笔记为荣、以成绩名列前茅为荣,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早日学成,投身国家建设。除了课堂以外,尹钧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贪婪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图书馆晚上10点熄灯,有好多回,尹钧都央求管理员“晚一会儿再晚一会儿,让我看完这本书吧”,有几次甚至急得跟管理员吵起来,实在不行就回宿舍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不到一年的时间,尹钧的双眼就变成了深度近视。

  大学毕业,尹钧考入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1985年,尹钧留校工作,致力于农业教学和小麦研究。1991年,年仅34岁的尹钧因工作突出,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尹钧作为河南省特聘教授来到郑州工作。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你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尹钧说,恢复高考不仅仅改变一代学子的命运,它更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成为国家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础。“当年的初中、高中同学大多都在老家务农,脑子灵活的搞运输,做生意,如果没有那场高考,我可能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凭我的勤奋也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绝对没有今天所取得的成绩。30年了,回首1977年那个冬天,依然温暖、依然感动、依然震撼人心。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

  本文图片由尹钧提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