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部队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十年自学终圆清华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刘玉民
十年自学终圆清华梦
■本报记者 张冯焱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刘玉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系,现任郑州机械研究所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员、工程设计室主任。

  

  感言: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懈追求就一定能成功,关键是要有好的制度和环境,恢复高考正是给了一代学子最好的制度和环境。

  拒绝日本人高薪诱惑的研究员

  位于嵩山路上的郑州机械研究所是一个幽静清爽的院落,夏日的上午,推开工程技术中心的大门,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玉民研究员正端坐在电脑前,精心地计算着一组数据。他指着屏幕告诉记者,这是沈阳一家工厂的设备动力数据,过去需要把几十吨重的设备运到北京进行3个月的试验,才能得出这个数据,现在,他采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和创新的参变积分方法,只需一天就能准确地计算出来。

  1949年10月,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刘玉民出生在郑州的一个工人家庭,他从小特别喜欢数学,小学到高中,数学成绩每次都是满分,如今年近花甲,在数字动力学研究的岗位上工作了20多个春秋,依然痴心不改。这20多年里,刘玉民先后负责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东方红三号卫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风云二号同步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以及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铁道部火车车轮故障检测等20多个国家重大课题的机械动力分析,他创新的“自由拘束模态综合技术”、数值积分新方法、核电站关键设备的抗地震分析与研究方法等,解决了国内外多个悬而未决的科技难题。1997年,刘玉民被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目前,我国电力和核工业方面的抗地震分析全部由刘玉民承担。

  刘玉民说,因为当过10年工人,所以更能理解工人们对技术革新的需求,他要求自己不光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而是结合生产实际,用知识推动生产力发展。

  2001年2月26日,由日本日立公司设计制造的湖南凌津滩水电站一号机转子支臂断裂,刘玉民受命赴湖南对事故进行分析。工作过程中,日方负责人找到刘玉民,提出高薪聘请他到日本工作。刘玉民说:“数字是非常精确的,我必须尊重事实,其次,我是爱国的,我不能背叛祖国,至于请我到贵公司工作的事,我很感谢,但那和这次事故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以后再谈。”经过整整半年的检测,刘玉民认定转子支臂断裂的原因是设计失误,并提出了他的设计方案。最终,日本方面承认设计失误,按照刘玉民的方案,历时3年时间,对水电站的全部设备9台机组重新返修。这次返修,为我国节约资金上亿元。

  在工人岗位上10年自学的数学迷

  1968年,刘玉民从新乡一中高中毕业,没有继续求学的机会,就到新乡市线材厂当了一名翻砂工。翻砂工是厂里最苦最累的活儿,他的工作就是靠人工抬着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的物料往炉子里倒,一不小心就会被溅出的物料烧伤,干这个工种的都是二三十岁的棒小伙,一天下来,棒小伙也累得浑身瘫软。

  繁重的工作,艰苦的条件,生活的变迁,与刘玉民一起进厂的几位同学后来都放弃了学习,只有刘玉民一直痴迷在他的数学世界里,在机声轰鸣、挥汗如雨的生产一线,刘玉民的身边始终都带着数学课本,一有空就打开来看,他看的不是中学课程,而是大学课程。10年当中,刘玉民学完了微积分、高等代数等大学数学专业的全部内容。他当时的想法是,自己在数学上有天赋,那就要在这方面不懈追求,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优秀技术工人。

  高考“特殊试卷”的作者

  1977年11月的一天,刘玉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顿时,这个28岁的汉子、两岁男孩的父亲站在马路上泪流满面,十年了,虽然每天都在坚持自学,但真的想不到还有机会考大学。刘玉民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进入国家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学习最喜欢的专业数学。

  刘玉民报名参加高考,当时厂里翻砂工奇缺,领导不舍得放他走,跟他一起去报名的同学小李急了,他说:“厂长,您不知道刘玉民的数学学得有多好,他要是能受到正规教育,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啊,您一定要给刘玉民报上名,我愿意留下来做翻砂工。”

  考试结束不久,人们都在传颂一段佳话,说全省发现了两份“特殊试卷”,题答得特别漂亮,连大学课程都得了满分。最后,成绩揭晓,这两份“特殊试卷”的考生一个是开封的一位高三数学教师,另一个就是翻砂工刘玉民。

  事隔三十年,新乡市当年参加改卷的颜景松老师已是80多岁高龄,对刘玉民的那份“特殊试卷”依然记忆犹新:“卷面干净整洁,没有一丝涂改,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解题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准确,考生的才情跃然纸上。”

  刘玉民以数学132分,总分361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十年自学终于圆了大学梦。值得高兴的是,曾经为他报名而“请愿”的同学小李在他的精神鼓舞下,也于第二年考入大学。

  被女同学“劫持”到宿舍的“刘师傅”

  大学里,刘玉民年龄最大,学习最好,又当过工人,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老师和同学都称他“刘师傅”。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同学们总是找“刘师傅”请教,有时甚至把“刘师傅”簇拥到讲台上去做一番讲解。

  有一次,学校考专业课,几位女同学央求刘玉民辅导,直到熄灯时间到了,女同学们的问题还没有解答完,这七位女同学就“合伙”把他“劫持”到宿舍继续辅导。女生宿舍不允许男生出入,女同学们向管理员好一番求情,管理员看他是为人憨厚热情的“刘师傅”,才破例放他进去。深夜,刘玉民打着手电筒,一直辅导到凌晨一点。最后,被他辅导的七名女生中一人考了满分。

  在清华大学,同学们对刘玉民的评价是:“刘师傅”既是同学又是老师。

  1977年11月的一天,刘玉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顿时,这个28岁的汉子、两岁男孩的父亲站在马路上泪流满面,十年了,虽然每天都在坚持自学,但真的想不到还有机会考大学。刘玉民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进入国家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学习最喜欢的专业数学。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