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我的1977
3  4  
PDF 版
寻求中的另类学者
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本报记者 李笑梅 文/图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8  来源: 郑州日报  
  潘知常,美学界知名专家,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毕业于郑州大学,1990年提出“生命美学”,出版学术著作16部,编著5部。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导、教授,南大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

  感言: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其实,有准备的人更期待着机会的青睐。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对于30年前的那次高考,我才永远心存感恩。

  一手做学问 一手做业务

  相对于很多大学教授来说,潘知常绝对是个“忙人”。

  “除了美学研究、带学生外,我现在主要忙三块儿:政府形象策划,地区形象策划,媒介策划。我经常对博士生说:要一手做学问,一手做业务,两手都要硬。”

  想象中,一星期要做三场报告、奔波于各个城市及电视台之间的潘知常,一定是紧张忙碌、疲惫不堪。而眼前的潘知常分明一副悠然从容的神态。秘诀何在?

  “我喜欢做让我快乐的事。这些事情都是我喜欢做的,而且我能胜任。”

  潘知常此言不虚。在南京大学,十几年来,他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教授。他上课旁征博引,生动有趣,非常受欢迎。他的课开在南大最大的教室,但每堂课都爆满,很多学生不得不站在台阶上、挤在门口听课。一些学生不由得抱怨说:“要只是讲座倒也罢了,现在连正常上课都得站着。”

  在南京、连云港等城市,潘知常是政府部门的“高参”。是他提出了“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南京市民精神,是他为南京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文化特色设计出谋划策,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策划,苏州、淮安等地的旅游形象策划,也都出自他的笔下。

  在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潘知常是一位负责、务实的好顾问。做策划、审节目,往往一语中的,令人口服心服。他直接参与策划的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以及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都成了品牌栏目,不但收视率高,广告收入也相当可观。

  而在南京市民眼里,潘知常是位愿意替百姓说话的“明星主播”,是有着“第三只眼”、能看出一个“别样世界”的“平民教授”。

  今年3月,潘知常从幕后走到台前,以嘉宾身份出现在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节目中,谈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公款追星”……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还是今年,潘知常连续在南京图书馆做了“第三只眼看四大奇书”系列公益讲座,以独特的视角,对《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和《金瓶梅》进行全新解读。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寒冷的一个时代。”“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可以学到无数政治技巧、战争阴谋、公共关系战略,但是,我们在《三国演义》的哪一个字、哪一个段落、哪一个标点符号里可以学到‘爱’?”——这些多少有些出乎人们意料的观点,使得潘知常在南京再度“火”了起来,他的讲座场场爆满。

  一不留神考个全县第一

  潘知常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以及他现在平和快乐的心态、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都与一件事情息息相关,那就是——1977年的高考。

  “1977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更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忆及当年,51岁的潘知常感慨万千:“是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是,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件事对我的人生是一次巨大的改变!”

  潘知常回忆说:“当时考语文,我完全找不到感觉,很是苦恼。我对同学说,考得不好,有一道题不会做。同学们还笑我吹牛,说我们全都不会做,你只一道题不会做?”

  “数学更差!我只有一道题会做,其他的都看不懂。当时有个监考老师在我身边狂转,心疼得不得了,催促我‘快写快写,时间来不及了’。”

  “春节,我那时插队的方城县知青点的大队支书来到我家,对我父母说:‘你们的儿子考得很好啊,全县第一!’我当时大吃一惊:‘我能考全县第一?’”

  30年过去了,潘知常对当年的高考作文题记忆犹新:“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他笑着说:“我爱写诗啊,这样的题目我在考试前就已经做过无数遍了!”

  永远会去争一流

  “我永远不会去争第一,但我永远会争一流。”潘知常说,“上大学后,我看了很多作品,包括那时兴起的朦胧诗,当时就有个感觉:自己成不了一流的诗人。于是我很快就放弃了写诗,转过来对自己喜爱的诗话、词话进行理论研究,慢慢走上了美学研究的路。回过头来想想,那时我做的最聪明的事就是放弃了诗歌。”

  “我在河南时的生活是单一的,就是老老实实做学问。”

  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年轻的潘知常在校学习和工作期间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990年,发表《生命美学论稿》,蜚声中国美学界,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美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1988年,被郑州大学特聘为副教授,他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1989年,分别当选为河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1990年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南京大学;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

  让学问像庄稼一样慢慢长出来

  “我过去有点急,做美学就天天做美学,每天都想着要写文章,要出成果。现在不这样了,我把学问看作生命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它在生命里慢慢地孕育成长,像庄稼一样慢慢地长出来。”

  “我只是想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我现在还花费最多的时间在研究美学上,只是因为喜欢。”

  回望给他带来无数美誉和学术地位的“生命美学”,潘知常却并不满意。他说:“过去的美学是空对空的,大多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去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机会重写《生命美学》,我一定要让它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好看。”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的这句词,最能代表我的生命美学观。生命美学更强调过程,强调生命的燃烧。对生命美学来说,人生犹如故事,重要的不在多长,而在多好。所以,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把每一天过好,让每一天都快乐。”

  说着,潘知常开心地笑了。

  采访潘知常,是在笑声中开始,也是在笑声中结束的。这是个内心充满爱与阳光的美学家,他以他的快乐,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是的,生命中的快乐是不可以重复的。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看似平常,其实不正蕴涵着人生的真谛吗?

  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南京秦淮河畔一个幽静的处所,记者见到了阔别近20年的潘知常——潘老师。

  20年前,潘知常还在郑州大学中文系任教,那时,他教我们“美学概论”,清瘦、精干,讲课时口若悬河,干净利落,很受学生的欢迎。私下里我们都称他为“派老师”。一晃20年,再见潘老师:竟还是那么“派”!岁月流逝,反为他平添了一份儒雅、从容与淡定。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