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精品文摘
3  4  
PDF 版
中国“海归”越来越“水”
最幸福的人
易中天版“把你们领导叫来”
黄永玉和贾平凹的“润格”告示
在夹缝里长大的总统
梁朝伟:冲浪在高潮和低谷间
抑郁症是病,不是灾难
美国人依然使用传呼机
能给孩子的三样东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中国“海归”越来越“水”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5  来源: 郑州日报  
  出国留学不用“考”出去,而是父母花钱“送”出去。留学的目的也“丰富”起来,很多都是因孩子在国内“不省心”或考学无望而被父母送出国去,或为了换换环境,或为了闯荡锻炼。

  “海归”变“海待”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国人“出国镀金”的心气却越来越旺,甚至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一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家荡产也要送其出国读书。

  但在当今很多人看来“洋文凭”含金量似乎越来越低,“海归”的“水货”嫌疑越来越大。

  曾在著名咨询公司工作的吴小姐三年前去英国留学,在花费60万留学两年回国后,吴小姐却傻眼了:“海归一大把,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她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找工作,但几个公司给她的薪水还不如她出国前。“我真有点后悔当时出国的选择。”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林泽炎博士透露,近期一项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展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在国外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把学业和就业联系起来,造成了回国后对就业的茫然。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放了一轮新的留学热潮。一些国内名校的高才生纷纷出国深造,或考取全额奖学金,或半工半读。他们怀揣着无数的理想和希冀求学异国,为的是开阔自己的见识,接受国外文化和文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留学生大都是因为学习优秀留学出国,毕业后又在所在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西方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质好,归国后都是高薪。随着中国加入WTO,1997年到2000年,大批留学生归国,“海归”由此得名。“海归”代表着高学历,洋背景,回国便受到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追捧,成为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层”。

  2000年前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在许多国家,吸引留学生已成为一种产业,入学条件宽松。出国留学不用“考”出去,而是父母花钱“送”出去。留学的目的也“丰富”起来,很多都是因孩子在国内“不省心”或考学无望而被父母送出国去,或为了换换环境,或为了闯荡锻炼,这些因素造成“海归”良莠不齐,自立自强的留学生虽不在少数,但有些小“海归”缺少真才实学,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给“海归”的价值大折打扣。“NEET”族成为“小海归”(低龄留学生)的代名词,意思是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现在有相当一批“小海归”在父母付出了大量金钱对其培养后,却甘心在家里过着“NEET”生活。

  现在,不少家长送孩子外出留学存在盲目性,有的甚至是“面子”观作祟。问起为什么送孩子出国,家长回答不外乎“国外的教育先进”、“留学是趋势,我们不能落后”、“有一个洋文凭不错”、“至少能学好外语”以及“功课轻松些,进大学容易”等。不少家长把留学当成了“华丽的外衣”,觉得这样才体面、有身份。家长千辛万苦供孩子“镀金”,“镀”回来的究竟是什么却很难说。

  2006年,南京空港边防检查站已接受境外高校退回的求学人员30余人次。该检查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学生主要由于错误选择留学中介、外语基础差等原因,不但求学梦难圆,而且还给本人和家庭带来了伤害。

  一些学生出国后,不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却把人一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间用在非法打工上,致使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过后都无法通过外语考试,根本无力接受正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不把费用花在学习和教育上,却无度消费,这些都是留学目的不明确造成的后果。

  我们的家长在送孩子出去之前不妨扪心自问: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孩子独自在外闯荡的任何结果?如果答案尚不确定,出国还应缓行。

  另外,对于现在有一些年轻的白领选择出国留学深造的现象,有专家建议,在考虑出国前,他们应该估算一下自己具体的出国费用、留学费用、时间、精力、感情和人脉上的种种损失,以及选择留学所丧失的收入。衡量一下这些成本与收益是否相平衡,而不是盲目非理性地做出留学的选择。

  摘自《看世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