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观 点
3  4  
PDF 版
搞好主题教育活动须注意的问题
权力文化与腐败犯罪
发挥黄河水资源优势 促进郑州和谐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集体舞与早恋
把郑州的区位优势利用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发挥黄河水资源优势 促进郑州和谐发展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5  来源: 郑州日报  
  边 鹏

  中华民族因黄河而繁衍不息,中原大地因黄河水的滋养而生机勃勃,古都郑州因为有了黄河而蜚声中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水危机的日渐加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然而,郑州的水资源状况却不得不令人深思,据最近一次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测定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2337×104m3。按2000年人口和耕地计算全市人均水资源为198.8m3/人·年,亩均水资源量为302.2m3/亩·年,远远低于全国和我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

  近年来,尽管通过采取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但随着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总量仍将保持上升势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供需矛盾仍将凸现。因此,如何采取措施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境内水资源,搞好水资源与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配置,必然成为当前郑州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作为郑州市最主要的过境水源,黄河水资源占过境水资源总量的近90%,长达150公里的沿河边界、配套设施逐步完备的引黄取水口,为支持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水资源利用空间。

  然而,在当前郑州市着力推进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中心区域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而大力开展着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方面黄河过境水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批复郑州市黄河水资源引水量指标与实际引水量的巨大反差。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确保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对黄河水资源逐步进行了统一调配。2000年~2005年,上级批准郑州市年引水总量为6.25亿m3,实际年平均引水量仅为2亿m3左右,仅占批准取水许可量的32%。每年有4亿多立方米的引水指标因利用不足而流失。同时,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国家对郑州市黄河水资源引水指标的调整,2006~2010年上级批准郑州市年总引水量核减为4.88亿m3。

  同沿黄其他省区相比,目前内蒙古、宁夏、山西等省区限量供水、水权置换等举措已经推行,山东已经“在全省形成了抢水的局面”。他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家分配指标,并逐步向高附加值地区和产业转移。而我市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却甚不理想,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继续忽视对低成本、高效益的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不仅不符合经济规律及生态需求,极有可能导致我市黄河水资源的永久流失和水体环境的恶化。

  二是受引黄灌区管理体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灌区面积日渐萎缩。以中牟县杨桥、三刘寨两灌区为例,上级年分配引水量指标为2.5亿m3,而2005、2006两年灌区实际饮水量不足分配指标的3%。灌区面积的萎缩,甚至停灌,将会直接导致当地引黄供水指标的核减,同时将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三是在城市生活、生态及工业用水需求迅速增大的形势下,对直接引用黄河水所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重视不够。

  针对这些情况,加大对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力度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统筹规划、科学分配,用足供水指标。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优先城市生活用水、大力发展工业引黄供水、兼顾农业灌溉用水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科学分配,把来之不易的供水指标用足、用好。

  二是转变灌区引黄供水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黄河水权有偿转让与置换创新思路。鉴于当前我市农业引黄供水的严峻形势,急需对各引黄灌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变目前供水机制不规范、管理秩序混乱的状况。

  三是要采取工程建设、科技支撑、制度保证、经济调节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四是要加快跨县供水项目的实施步伐,促进全市水资源的统一协调配置。

  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如能采取跨县供水工程措施,目前我市黄河水量分配指标完全能够解决缺水县市的水资源匮乏状况。在此过程中,如能结合水权置换概念,采取“分工建设、独立运营;优水优价、各方共赢”的新型管理模式,将会使黄河水资源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